整合:报纸副刊与中国现代文学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vi1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和存在,它是由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在众多因素中,报纸副刊无疑是一股不可忽视的作用力。副刊是我国现代报纸富有特色的“报学—文学”交叉现象,具有二重性。这种二重性使得副刊在整合现代文学的过程中,更多地表现出对政治化、大众化、文艺性和综合性的自觉追求。副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西方文化的推动、报纸竞争的压力、受众的需求以及近代报纸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等对其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副刊的形成也是一种文化机制的建构过程,比如投稿机制、稿费制度等,甚至读者阅读习惯的养成也多缘于副刊文化的形成。副刊是一种文学传播媒介,它不仅为现代文学的生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信道,而且凭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传播现代文学中扮演着异于文学书籍和杂志的独特作用。副刊与现代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作家通过副刊走上文学之路。  副刊与现代文学的整合是全过程的。自五四副刊革新开始,它就始终与新文学的命运连在一起,多彩的副刊常常与现代文学互动。其中,以五四四大副刊与新文学运动为中心的20年代副刊与文学,体现了一种脱胎换骨式的变革态势,此时的副刊俨然成为“文坛”的重镇,二者的互动也取得了相当的默契。30年代副刊与文学的整合,以左翼文艺运动为中心,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建构的特点,副刊以文艺“论坛”的角色著称。这种情状固然与逐渐成熟的文学传播媒介体系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缘于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40年代副刊与文学的整合出现了区域分流的特点,因为现实战争的影响,副刊几乎也成为了文艺的“战坛”,充满着硝烟味,副刊通过各种文艺论争与正在进行着的文学运动联系。历史地来看,副刊始终与现代文学各个历史时期的主体内容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不过,二者整合的轨迹大致是由最初深入文坛中心到逐渐淡去中心。这种总体走向是合理的,既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也符合报纸副刊的本质特性。  副刊与现代文学的整合是全方位的。无论是建构以现代白话文为基础的现代文学语言体系,还是对传统文体的改造,抑或是新型文体的建设,副刊始终是现代文学体态形成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之一。副刊在不断地打磨着现代文学传播客体之文学作品的内在气质与外在面貌,从而形成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学历史状貌。  由于副刊对现代文学的独特整合,它不仅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文学的生成发展,而且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文学的生态格局。副刊或左右着现代文学生态分布的走向;或适时调控着现代文学生态生成的进程和速度;或调和着文学生态中“俗”与“雅”的平衡;或强化着现代文学的内部生态结构等等。过去我们分析现代文学史现象,似乎多在就事论事的谈论一些文学现象,或社会的或政治的或历史的或审美的,既很少从文学生产和传播方式上去考察,也很少从文学生态中去思考。因此,倘若拓开思路,有可能为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从这个意义上说,谈副刊与现代文学的整合,不啻为对现代文学史的一种重写。
其他文献
学位
三百多年前,李自成农民军历经十多年艰苦征战,终于攻破潼关,占领了京城,大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京城政权易手。然而不到40天,江山社稷再次易手,农民军几乎全军覆没,主帅李自成
创作与批评的“对话”在文学实践中,是一个不断相互体认、相互辨析的过程,作家的创作要经受时间的淘洗与沉淀,文学批评也同样。王安忆在其20多年的创作历程中,一直保持着强劲地创
近年来,新词语的出现令人目不暇接,已经不仅仅是语言学界才关注的问题,更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词语的丰富多彩是由造词方式的丰富多彩造成的,因此对新词语的造词方式进行
学位
媒体的未来图景是什么模样?《三体》作者刘慈欣对于未来媒体有三项猜测:1.新型的人机接口技术的突破将对未来媒体的形态有重大影响;2.未来媒体可能是全时段的,成为人类感官的
施工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时经常遇到同高主次梁交叉点处主次梁纵筋位于同一层面,而施工图又未注明主次梁交叉点处的配筋状态,而且钢筋表中的制作大样也是理想状态下的尺寸.下
新时期日常叙事的出现及其在九十年代的喧嚣已是当下文学不争的事实。这对承载着历史、国家、民族等宏大使命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对一个不知道日常生活的诗意为何物的历史空间
谢朓以诗名重于当时,传响于后世。其作品尤其是山水诗,风格清丽,音韵和谐,多为后人所重。然而,以前论者多从诗人自身及其作品论及,虽成绩斐然,终失之片面。因为读者对诗人及其诗作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圆的认识”的教学为例,浅谈如何从创设研究意境,发现研究问题;自主合作探究,提示研究成果;注重实践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