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相岭山系放归大熊猫活动模式研究

来源 :西华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a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归是孤立小种群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大量放归失败的例子说明,物种的放归仍然存在着很高的风险。在动物放归后,对其行为进行持续的监测,了解其在放归后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并在出现异常的情况下及时的采取人为救助措施,甚至终止放归程序可以减少放归项目失败的风险。然而通常情况下通过传统的方式很难在动物放归野外后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测,尤其是对于大熊猫等生活于森林中的物种。为了解大熊猫放归后的适应过程,本研究基于GPS项圈技术,对放归于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6只圈养大熊猫(“淘淘”,“张想”,“雪雪”,“华姣”,“华研”和“张梦”)和1野外救护大熊猫“泸欣”在放归后的活动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圈养大熊猫在放归后的适应过程可分为初始移动期、初始稳定期、探索期和稳定期4个阶段。而“泸欣”在放归后未表现出类似的适应过程,而是很快的进入稳定期。(2)圈养大熊猫放归初期集中在放归点附近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初步适应后才开始进入较远的区域;而“泸欣”在放归后立即离开放归点,并很快形成稳定的活动范围。(3)“泸欣”对环境的利用更为集中,而圈养个体则更倾向于探索新的环境。(4)同时于同一放归点放归的个体在空间利用上表现出更多的重叠,并且在日活动水平上存在较大的波动。(6)在日活动性上,放归后存活大熊猫的日活动水平均经历了从低到高的变化;而死亡个体“雪雪”在放归后日活动性水平低于存活个体,并表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7)存活个体和野生大熊猫类似,表现出昼行性;而死亡个体表现出夜行性。(8)日活动水平和昼夜节律,可以作为预测放归个体在野外适应能力指标之一。结合以上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经野化培训后,圈养大熊猫放归后能够适应野外环境,但其适应能力还不及野外救护的个体;其次多只大熊猫同时放归可能会影响放归个体对环境的适应;直接放归和延时放归这两种放归方式对大熊猫放归后的适应过程影响不大;行为模式可以指示大熊猫放归后的生存状况。本研究结果对改进今后大熊猫放归规程,提高大熊猫放归工作的成功率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龟兹(今库车),是“丝绸之路”北道的重镇。龟兹佛教,曾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目前龟兹王国遗留的佛教寺院及文物来看,无疑对吐鲁番、敦煌阻东曾发生过巨大影响。
目的 探讨家兔急性有机磷中毒死后不同时间眼玻璃体液化学成分的变化。方法用5%敌百虫制作家兔急性有机磷中毒动物模型,在死后0~72h内不同时间点,采用留置微量重复取样法吸取眼玻
抗战时期,中国进步文学界分地区开展了广泛的涉外文学活动.他们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体意识旗帜,广泛而又深入地进行了俄苏文学译介工作,成绩斐然.
杂草影响着林业苗圃苗木的生长,因此对林业苗圃苗床和垄沟上杂草的治理问题不容忽视。林业苗圃除草作用中大多采用的是人工除草,效率低且劳动强度大。针对其除草作业要求,该
目的探讨初乳涂抹口腔对早产儿经口喂养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早产儿,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早产儿采取常规的早产儿护理措施,观察组早产儿在
我国现有行政决策模式下,公民在行政决策中并无实质性的话语权。以协商民主理论构建新型的行政决策模式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可能途径。行政协商决策的正当性,可以从决策的前提、
目的了解农药自杀未遂者流行特征以及环境因素与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为该人群自杀行为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从2003年1至12月在综合医院收集
本文从三相异步电动机损坏的常见原因入手,着重介绍了:短路保护、过载保护、单相运行保护、尖压保护及接地保护。未完待续。
场独立和场依赖这两种重要的认知风格属个体特征.国内外学者已对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在引介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两种认知风格及其与外语教学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
<正> 笔者用的一台“明可达”牌ESC2SDR型调光灯的调光范围不够,在使用40W灯泡时,调光电位器只能使灯泡二端电压从81V调至220V,调至最暗位置时仍嫌灯泡亮度不够暗(笔者要求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