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民族志视角下的徽州民歌研究

来源 :新疆艺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qh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徽州民歌是安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为直接真切反映人民社会生活、思想的载体,饱含徽州地区人民的人生情趣与情感,也承载徽州地区人民的美好愿望与追求。笔者以音乐民族志为研究视角,以科学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为手段,以音乐学和民族志的方法论为主要理论支撑,全面剖析徽州民歌的艺术气质和精神内涵。本文从宏观角度上,结合徽州地域与人文环境,将徽州民歌进行文化性阐释。首先,借鉴音乐民族志的方法论实践于徽州民歌;在此基础上结合徽州民歌的发展背景及与之有关的音乐文化特征进行必要的定量与定性分析,进而上升为对音乐文本做音乐学式的分析;最后放大为当下徽州音乐生存现状,展望其发展前景的分析。从微观角度上,对徽州民歌的历史演进、分类形式、音乐内容等重要的核心做全方位、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与梳理;挖掘徽州民歌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音乐民族志研究是一个由“浅描”至“深描”的动态过程,对徽州民歌的研究也自然遵循这一原则,本文是对徽州民歌音乐动态研究的文字展示,虽不能完全构建完备的徽州民歌的音乐志形态,但是从中可以凸显笔者的研究倾向与态度。对于徽州民歌的音乐形态分析,笔者也将其进行体裁分类和旋律、调式等音乐学的专业性论述,描述和阐释都将建立在笔者亲身实践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并总结前人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运用客观理论加以呈现。徽州民歌,还需要继续广泛而又深入的整理收集,还需要继续细致而又繁杂地探讨研究,望通过不断地努力,能够绽放出绚丽多彩的奇葩。笔者坚信,在国家、政府、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徽州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有着充分保障,与此同时,社会各学科的专业研究学者也应该积极投身于对徽州民歌的研究中,为徽州民歌的发展与保护提供多方位的支持。囿于笔者自己研究的水平,本文不免存在许多的缺点与错误,恳请业内专家们、学者们批评与指正,共同为徽州民歌的再次繁荣而努力。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由于我国民族种类众多,在各民族在发展历程中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因此形成了不同风格、风采异常的中国民间舞蹈。从内容,到形式,再到风格韵律,中国民间舞蹈在经历千百年的岁月后,仍经久不衰并流传至今,将中华文明,代代相传。井陉拉花作为起源于河北民间的舞蹈,是河北省舞蹈艺术的三大瑰宝之一,它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其特有的舞蹈风格成为了井陉县的“文化名片”,作为
《法华经》全称是《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经典的重要著作之一。该部经典形成于大乘佛教的初期(最晚不超过公元2世纪),后来逐渐流传到中亚、新疆,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大地。关于法华经变的图像内容,主要在中国中原、河西和吐鲁番地区,印度和中亚暂时未发现。吐鲁番位居丝绸之路要冲,是沟通西域和中原的必经之地,并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柏孜克里克石窟作为吐鲁番两大石窟之一,现存壁画以高昌回鹘时期为主,绘画题材丰富
手工劳动者创造瑰丽的玉石文化,在新时器时代以来的长时间中,玉石文化历久弥新是中国文化发展脉络中重要元素之一。新疆和田玉自古是制作玉器的原材料,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在开采、搬运玉石,制作玉器的过程中形成和田玉的相关文化。玉石磨制产生玉器,二者的发展紧密相连,休戚相关。玉文化中,玉雕艺术体现了琢玉人对所处环境的理解和认知,因此不同地区的玉雕作品饱含不同的地域特色,新疆占据资源优势,成就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