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装环肽纳米管的分子模拟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z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D,L-氨基酸交替连接形成的环状分子,采用平环状构象,通过氨基酸上的C=O和N-H基团与相邻环间形成分子间氢键,而自组装成开放型的环肽纳米管。环肽纳米管结构简单、稳定,易于合成,通过控制环肽氨基酸的数目和种类可以得到适合尺度和外壁性质的纳米管。基于环肽纳米管优越的结构特性,其在分子识别、生物离子通道、超分子自组装、药物设计、电子器件、光电材料和催化材料等方面有许多潜在的应用价值。成为物理、化学、生物和材料科学交叉学科中的研究热点。然而环肽纳米管特别易于聚集,其结构和性质的实验研究比较困难。分子模拟可以在原子水平上对纳米尺度的结构进行细致的研究,为此本文利用分子模拟方法,建立了cyclo-[D-Ala-L-Ala]n (n=3,4,5,6,7,8), cyclo-[D-Phe-L-Ala]n (n=3,4,5,6,7,8)和cyclo-[(1R,3S)-γ-Acc-D-Phe]n (n=3,4)三个环肽系列的单体、二聚体以及纳米管模型,对环肽单体构象、二聚体的结构和性质、自组装纳米管的结构和性质以及纳米管的自组装和传输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cyclo-[D-Ala-L-Ala]n (n=3,4,5,6,7,8), cyclo-[D-Phe-L-Ala]n (n=3,4,5,6,7,8)环肽体系中,随着n的增大,分子的构象数增大,环肽越不容易保持平环状的构象;预言了实验上还没有得到的n=7,8的环肽纳米管的平环状分子构象,揭示了环十四和环十六肽纳米管存在的可能性。当环肽由不同种氨基酸组成时,尤其在杂环肽中,它的两个残基面会产生差异,从而影响自组装体的性质。在α,γ杂环肽cyclo-[(1R,3S)-γ-Acc-D-Phe]n (n=3,4)中,由于单体的残基面分别由α,γ-氨基酸残基控制,因此存在差异。由不同氨基酸残基面接触形成的α-α型二聚体比γ-γ型二聚体稳定。以不同的残基面相接触和作为端口的二聚体表现出对CHCl3分子不同的吸附和解吸能力。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纳米管端口残基面上的基团结构,对纳米管传输通道实现改性。环肽纳米管的内、外径和纳米管壁厚通过分析纳米管中的原子浓度分布得到。具有相同残基数的纳米管具有相同的内径;纳米管的外径大小受侧链影响;具有相同侧链的纳米管的壁厚相同。水分子在反平行的环肽纳米管中沿轴向呈现一维双向扩散,分子的扩散速度随纳米管直径的增大而加快。在环肽纳米管中,环间的超分子协同作用会改变单体和二聚体在纳米管中的结构和性质。受限于环肽纳米管中的水分子在氢键作用下协同运动;CHCl3在纳米管cyclo-[(1R,3S)-γ-Acc-D-Phe]3内则表现为固体的波动性,MDS偶尔的跳动说明分子在纳米管内可以移动。在对环肽单体、二聚体和纳米管结构、性质模拟的基础上,设计了具有各向异性的纳米管,并且在实验上得到了验证。同时设计了具有定向传输功能的环肽纳米管。
其他文献
<正> 1989-1990年,作者在张掖市调查病害时,发现茄子感染的一种新病害,经鉴定,确认系由Oidium型的病原诱导所致的白粉病。我国西藏察隅曾报道引起茄子(Solanum melongona. L)
“立三路线”之前,鄂豫皖苏区的土地革命基本上遵循了“六大”确立的阶级路线。“立三路线”在鄂豫皖苏区贯彻后,主要表现为反富农和创办集体农场,但遭到地方苏维埃不同程度
清代翟灏与当代学者周日健、王小莘、胡绍文都曾谈到“容易”的词汇化问题,但是在阐述其词汇化过程方面尚欠允当。本文在文献考察的基础上,发现“容”表示“许可”义双音化在
我国前期大规模扶贫开发取得了较大的减贫效果,但随着扶贫的深入,对扶贫的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为提高扶贫实效,我国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而其中的精准识
编导专业是近年来根据传媒市场的迫切需要而开设的,该专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操作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学生基础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正在以高
Fe和Al是海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金属材料,对这两种材料的研发和设计可能会成为实现海洋材料工程化与功能化改革的关键,在理论和实验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单纯的Fe合金
将太阳能转换为氢能是解决未来能源问题的理想方法之一,光催化技术是实现其转换过程最有希望的途径。具有层状结构的半导体光催化剂因其特有的空间结构优势已成为目前光催化
<正>2016年9月5~6日,新华水力发电有限公司和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在北京对"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面板混凝土防裂研究"等4个项目进行了中间成果评审和咨询。专家组由来
<正>储氢合金是一种能与氢反应生成金属氢化物并在适当条件下可逆释放出氢的绿色功能材料,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荷兰飞利浦实验室和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分别发现了LaNi5
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英文名为Elastic Memory Composite,简称EMC)是由连续纤维增强体和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聚合物基体复合而成。它既具有传统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