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光下纳米金属氧化物对醇的选择性氧化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zzh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醇选择性氧化生成相应的醛、酮、酸是合成许多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步骤,也是研究最广泛的反应之一,因为羰基基团和羧基基团广泛存在于药物、维生素、香料、聚合物和精细化学品的分子中。传统醇氧化方法常依赖重金属氧化剂进行,存在许多缺点。从环境的角度来看,开发绿色、可持续的醇催化氧化方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相较于传统热催化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是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实现的高效清洁的化学反应过程,能最大程度地减轻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但是目前光催化醇氧化研究仍然存在选择性不高和转化率较低等问题。钙钛矿型半导体材料由于其在光催化反应中展现出的较好的稳定性和突出的光电特性受到了研究学者的关注。钛酸锶(STO)由于带隙较宽只能在紫外光下被激发,且产生的光生载流子由于复合率高无法高效利用电子和空穴进行反应,导致其催化性能较差。而通过引入掺杂能级、进行缺陷工程和表面修饰是实现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吸收响应可见光、提高光生载流子分离的有效方法。钒酸铋(BVO)作为一种本身具有良好可见光响应的窄带隙半导体,在光催化领域内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贵金属负载和表面形貌调控可以进一步改善BVO的催化活性。针对以上背景,本论文以提高醇氧化的转化率和选择性为宗旨,从催化剂设计和反应调控的角度出发,合成了一系列高效纳米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并探究了反应最佳溶剂体系,以期将简单醇类物质高选择性地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并同时探究了醇氧化的反应机理。具体工作和结论如下:(1)基于聚合-络合方法(也称改良的溶胶凝胶法),利用过渡金属Fe对STO中的部分Ti位点进行掺杂,得到具有可见光响应的铁掺杂钛酸锶(Fe-STO)纳米材料。通过化学还原法在Fe-STO表面负载Pt纳米颗粒(Pt/Fe-STO),用作在无氧氛围中光催化选择性氧化苯甲醇(BA)制苯甲醛(BAD)的性能测试。研究表明,Pt/Fe-STO的最佳催化性能可达130.3 μmol/6 h,同时产生等量的H2作为唯一副产物。通过对比STO与Fe-STO以探究反应机理,发现Fe掺杂引起的表面氧空位(OV)和精细调整的价带边缘位置不仅促进了醇中α-C-H键的活化,而且避免了羰基化合物的过度氧化,因此在光催化有机物选择性转化领域展现出潜在的价值。(2)基于上述研究,为了进一步提高光催化醇氧化效率,寻求更多廉价金属作为掺杂剂以降低反应成本,利用聚合-络合法成功制备了镍掺杂的钛酸锶(Ni-STO)。采用水作为绿色溶剂,在Pt纳米颗粒负载的Ni-STO(Pt/Ni-STO)上实现了无氧和可见光照射条件下苯甲醇的高选择性转化与同步制氢。研究表明在在入射光波长为420nm时,苯甲醇转化为苯甲醛的表观量子效率(AQE)达到了 19.4%,比Fe-STO体系高5.8%。结合多种表征手段,证明了化学吸附的异丙氧基是其光催化脱氢氧化过程中主要的活化中间体,而氧空位的存在有利于该中间体的形成并加速其脱氢反应过程。本工作证明了非贵金属掺杂STO在绿色环境和温和条件下高选择性醇氧化反应中的应用前景。(3)基于对绿色合成原则的追求,在上述Pt负载缺陷STO催化苯甲醇脱氢氧化反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反应所需的溶剂条件进行了调控,用以探究不同溶剂对反应过程的影响。结合光催化反应和批量吸附实验,发现水作为溶剂时的反应性能远远优于有机溶剂,最佳的溶剂体系是水与少量的DMF或乙腈混合(DMF或乙腈的浓度为苯甲醇含量的20%-40%),这是由于添加少量的极性非质子溶剂在水中有效阻断了苯甲醇与水分子之间内氢键作用的形成,从而增加了苯甲醇在催化剂上的吸附。苯甲醇和苯甲醛在缺陷STO催化剂上的吸附都极大地影响了醇的催化氧化活性,而底物吸附的正向影响是能进行有效苯甲醇光催化氧化反应的前提。总之,本工作确立了以水为主体的溶剂体系,符合绿色合成的要求,为进一步选择有效的反应溶剂体系提供了直接和基本的证据。(4)脂肪醇转化为羧酸是实验室和工业中必不可少的合成步骤,目前光催化氧化脂肪醇存在反应效率低下等问题,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利用改性聚合-络合法成功制备了 BVO用于可见光和室温条件下正辛醇的光热协同催化氧化,以提高正辛醇氧化的转化率和反应的选择性,在空气氛围和15℃条件下,反应6小时正辛醇的转化率为90.6%,正辛酸的选择性则高达96.2%。通过表征分析表明,改性后的BVO表面形成多孔结构,增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疏水结构促进了正辛醇在BVO表面的吸附。通过对光反应和暗反应进行对比,发现可见光辐照明显提高了催化正辛醇氧化的效率和选择性。通过自由基猝灭实验和原位EPR分析,确定了反应中产生的自由基物种。这项工作为惰性α-C-H键的活化提供了新的手段,为有机物转化领域开拓了新的视野。综上,本文通过过渡金属掺杂和表面多孔构筑对纳米金属氧化物进行改性,结合催化剂的结构调控、催化反应的条件优化和光热催化协同等手段,调节催化反应过程中的吸附、光吸收和载流子分离等重要阶段,以获得最佳光催化醇氧化性能。结合实验和先进表征,从多角度证实了改性纳米金属氧化物对醇的高效、高选择性转化,并深入探讨和验证了反应过程中的机理,为高活性光催化有机物转化体系的开发提供了切实的理论依据,对工业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电力是支撑经济发展的能源核心,交通是拓展生存空间的城市命脉,电力与交通成为承载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两大基石。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能源-交通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导向下,电动汽车在交通道路中的渗透率大幅增长,配电网中充电负荷所占比例也持续提升,城市配电网与交通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此外,快速充电技术和5G通信技术的应用,打破了电动汽车需要在固定地点长时间充电的限制,使得通过差异化激励信号或交通拥堵信息
随着我国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国家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举措,其中,对风光等新能源的大力发展成为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如何提高电力系统对分布式能源的接纳能力也成为了研究热点。变流器因其自身强非线性、时间尺度短、阻尼惯性小等不足,接入电网后带来的各种电力系统新型振荡问题屡见不鲜。目前,主流观点认为造成振荡的主要原因是变流器间耦合、或是电力电子设备与
随着国际社会对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等问题的日益重视,加快发展以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已成为国际社会推动能源转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目前,风电的发展仍然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其中尾流效应对风能利用有较大的影响。一方面,尾流效应会降低机组下游风速,但增加湍流度,致使下游机组发电量损失,载荷提高。另一方面,碳达峰、碳中和与风电平价上网的发展趋势下,深度挖掘机组间因尾流耦合造成的影
随着社会以及国际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饮用水环境安全和水质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从国内外水质模型及水库调度研究进展来看,水质水量调度安全模型能够对饮用水源地水环境系统进行短期或者中长期的规划,并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水环境系统发展、水质污染和水环境承载力变化等问题,对不同尺度的水环境系统的水库调度管理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为相关水安全政策的制定和水资源管理的综合决
随着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制备技术的不断完善,REBCO带材因其较高的临界电流密度、临界磁场和优异的轴向拉伸性能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其在制备过程中减少了贵金属银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使REBCO带材商业化生产成为可能。尤其当外磁场较高时,REBCO带材成为在大型低温强磁体应用中的首选。但是在大型磁体的制备过程中,为了满足载流能力的要求,需要将多根超导导体/电缆组合制备成大电流管内电缆导体(Cable
主动配电网是融合先进传感量测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分析决策技术等多种技术的高度智能化配电网,可以协同控制系统内的多种分布式能源,实现能量的最优分配。近年来,电动汽车大规模普及,其兼具“电源”与“负荷”双重属性,为主动配电网提供了更大的能量调控空间,可提高主动配网运行的稳定性与经济性。但是,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也为主动配电网的能量调控提出新的挑战:一方面,电动汽车的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集中式的优化难
20世纪,纤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曾受到包豪斯的重要影响,其中安妮·阿尔伯斯就是一个关键人物。作为包豪斯纺织工作坊的重要代表人物,阿尔伯斯不仅是纺织设计师、教育家,也是一位非凡的纤维艺术家。她将包豪斯的思想与精神从德国带到了美国,并在美国黑山学院的教学实践中传播给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阿尔伯斯强调对于材料的探索、触觉的感知,倡导“从零开始”的艺术与教育思想,其后期更是提出了将编织“艺术化”的可能性,这为
近年来,基于过渡金属催化惰性C-H键官能团化反应已经发展为有机化学的热点之一。该方法无需对底物进行预官能化,缩减反应时间与步骤,对环境友好,具有特异选择性等优点。其中,利用导向基团的杂原子与过渡金属配位,使过渡金属中心与目标C-H键的距离拉近、活化,形成环金属过渡态,进而实现芳烃邻位的C-H官能化反应。由于大环金属中间体环张力的影响,芳烃的远程C-H键官能化反应却很难实现。目前,在该领域实现远程C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了适应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以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固有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电力电量平衡和安全可靠运行带来了新挑战。保证常规可控可调电源组成的电力系统实时电力电量平衡的传统备用确定方法难以适用于新型电力系统。因此,面向新型电力系统,开展考虑大规模风电接入的电力系统备用确定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随着大规模风电接入
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inn.)隶属于禾本科披碱草属。该物种是我国北方草原和青藏高原天然草原(地)植物群落中的重要组分,也是判定此类草原(地)牧用品质的一个重要参数。青海省大部分地区处于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水分亏缺是限制牧草生产的重要环境因子。因此,研究老芒麦干旱适应机理,提高其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以15-195老芒麦(野生种)为试验材料,青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