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实践的哲学探析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m66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质工程实践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进行的工程实践活动,它直接指向的是自然界。但是已有的工程哲学研究是针对宽泛的工程现象来讨论的,而对地质工程实践指向的实践论、价值论和认识论等一些问题的探讨较少。加强该方面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本论文首先从元问题入手,厘清了地质工程实践的概念、类型、特征及其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等一些基本理论内涵。指出了地质工程实践与其它工程实践活动的区别在于,地质工程实践是在探索性的基础之上,以合理性的路径来实现变革自然界的目的。也就是说,地质工程实践是在探索性、合理性和变革性(笔者称之为“三性”)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间找到一个可以接受的“平衡点”(或面、域)。地质工程实践活动涉及到实践活动的主体、客体、手段等诸要素。地质工程实践活动的主体包括有地质学家、工程师、工人等不同“类”型的人组成的工程共同体,与之相应的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地质工程实践活动的地质环境(地球客体)“分有”巨大性、漫长性、复杂性、开放性等特点,由此而规定了其直接指向的实体对象具有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各向异性等表征。进而地质工程实践活动,需要周全的应对。应对和变革地质工程实践的客体是通过以挖、填、排、堵、喷、锚、支护等为主要手段来实现的。论文考察了地质工程实践的价值论问题。认为地质工程实践的价值论涵盖有外部价值和内部价值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人们的每一种需要都要求满足,意味着每一种主体属性都必然地追寻着与之对应的客体属性。如果其追寻的属性在现有实体身上没有找到(寻),人就会努力将其创造出来。这种“找寻”或“创造”相互间存在复杂联系,由此引出的其他属性间的各种联系,都表现为“理念”,为人的理性能力所把握,并成为创造地质工程实践的指向。地质工程实践的认识论是关于认识地质客体的过程、形式和结果等理论,即地质工程理论。地质工程实践对地质工程理论具有奠基性和评判性的作用。地质工程理论有其独特的理论进化模式。论文还对地质工程实践作了进一步的形上思考。揭示出了地质工程实践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实践,与相应的属性之间有着一一的对应关系。即主体——应然——价值(质);客体——是然——地质;实践——使然——物质(我称之为三质(值))。对客体而言是“地质”,体现了真理性,是客观性原则;对实践而言是“物质”,即将潜在的“地质”改造成具有实用性的“地质”——物质,体现了目的性,是实用性原则。价值对应的主体尺度、地质对应的客体尺度、物质对应的实践尺度是相互依赖、辩证统一的。人类需要在这“三质(值)”上,做出理性的合理的选择。最后,论文提出了地质工程实践“三质”平衡的哲学范畴。
其他文献
中国是煤炭大国,长期以来对煤炭资源大规模的开采,又没有及时对采空区采取回填措施,造成大面积的采空区沉陷,致使居住在采煤区的群众无法正常生产生活。煤矿整合以后,大集团
<正>序论韩医学中对于骨的研究认为肾脏与骨有着密切联系,称作"肾主骨"。在《素问·五藏生成》中提出"肾主骨"的说法,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有"肾者......其充在骨"的记载
会议
本文以GB12497《三相异步电动机经济运行》强制性国家标准为依据,阐明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有功经济负载率βP,和电动机运行中的实际负载率β的概念和计算。
随着跨国公司全球服务体系的形成,以知识、技术和智力为代表的资源基础不再是外生变量,而是公司苦心经营的内生变量。目标定位,知识隐藏和累积,信息公开和扩散,资本开放和输出,自主
为全面了解四川省健康服务业发展推进情况,经省卫生计生委申请,省统计局批复同意,四川省新增《四川省健康服务业统计监测制度(2015)》,建立健康服务业统计监测体系。  该统计监测体系分为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健康保险与保障服务、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健康服务业总投入、健康服务业占国民经济GDP比重、健康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情况七个大类共90余个指标。涉及省卫生计生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省统计
针对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存在的弊端,引入平衡记分卡方法,在财务、顾客、内部业务和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综合财务评价指标和非财务评价指标,强调组织战略
<正> 一、一般情况一九八二年全国优秀赛艇皮划艇运动员集训,于四月——五月在我院举行。参加的队有广东、湖北、解放军、上海、浙江、江苏六个队共77名运动员,其中赛艇40人,
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护理实践中的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在护士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和
Linux下tomcat服务器如何让目录禁止索引?
以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为例,剖析了当前农村环境保护中“农民参与缺失”的现实困境。基于公共管理学领域著名的“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理论,分析农村环境保护中农民参与机制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