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是我国重型肝炎的主要类型,发病率高,证候复杂,治疗难度大,预后差。辨证施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回顾性病例调查及随访,揭示其证候分布特征,为建立《慢性重型肝炎回顾性病例信息数据库》提供数据支撑;并获得患者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前瞻性证候规律调查研究及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对2005年1月-2008年12月在湖北省中医院住院的98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进行回顾性病例调查,收集病历资料,对一般资料及四诊信息、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填写统一印刷的回顾性调查表,将结果统一输入计算机,并进行电话及户籍随访,建立《慢性重型肝炎回顾性病例信息数据库》,采用SPSS13.0医学统计软件,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包括频数分布法、聚类分析等。获得患者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证候规律及预后情况。结果1对所有症状、体征、舌、脉进行频数统计分析,筛选出频率大于10%的证候,形成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及舌脉的频数分布表。2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98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结果,结合专家组意见,慢重肝中医证型可分为6类:第1类的特点为肝胆湿热共27例;第2类为脾虚湿困共23例;第3类为肝郁气滞血瘀共18例;第4类为肝肾阴虚共13例;第5类为脾肾阳虚共11例,第6类为热毒炽盛共6例。3探讨中医证型与临床分期的关系得出肝胆湿热型早期13例、中期9例、晚期5例;脾虚湿困型早期2例、中期13例、晚期8例;肝郁气滞血瘀型早期8例、中期7例、晚期3例;肝肾阴虚型早期1例、中期4例、晚期8例。脾肾阳虚型早期3例、中期4例、晚期4例;热毒炽盛型早期0例、中期1例、晚期5例。表明慢性重型肝炎证候分布是符合一定发展规律的。4探讨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关系得出脾虚湿困证胆红素指标较其它三型升高明显,表明湿热之邪容易引起胆红素代谢障碍。热毒炽盛证白蛋白明显异常,说明病情较重预后差。所有证型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说明慢性重型肝炎肝细胞大量坏死,凝血机能差。5探讨中医证型与临床疗效评价的关系得出,随着中医证型由实转虚,临床疗效逐渐变差,治疗难度加大。6通过对2007年-2008年67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随访,统计病死率及与中医证型之间关系。结果表明肝肾阴虚型病死率高于肝胆湿热型,脾虚湿困型病死率高于肝郁气滞血瘀型,其它各证型之间病死率无明显差异。结论6类证型符合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型临床特点,慢性重型肝炎基本病机为湿热疫毒伤肝,致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浊毒内蕴,上干于脑,下扰于肾,导致肝脏形体实质败坏,形成虚实夹杂的局面。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医证候进行量化,为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及建立系统、规范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