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hree-dimensional 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3D-TPS)对N2-3期鼻咽癌4种不同的中挡方式前切线野照射下颈锁骨区的剂量分布进行分析,探寻下颈锁骨区前切线野合适的中挡方式,并通过临床治疗试验观察下颈锁骨区前切线野两种中挡方式治疗的结果。
材料与方法
选取初治N2-3期鼻咽癌(UICC 02分期)患者10例,采用3D-TPS设计照射方案。每例患者均采用逐步缩野照射技术,下颈锁骨区均设置单前切线野,前40Gy中间分别采用铅挡0cm(A方案)、2.1cm(B方案)、2.5cm(C方案)、3.0cm(D方案),之后中间均挡3.0cm4种方案。每例患者的4种方案照射剂量相同。采用剂量体积直方图和剂量统计表,比较4种照射方案的靶区及丰要危及器官的受照体积和剂量的差异。临床上选择50例鼻咽癌病例,分期为T1-4N2-3MO(UICC 02分期),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的下颈锁骨区前切线野照射前40Gy中间不设铅挡(仪挡喉),之后设置个体化挡铅块;对照组的下颈锁骨区前切线野照射全程中间设置3.0cm铅块。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和比较两组病例的近期疗效、丰要危及器官的急性及晚期放射性毒性。
结果
4种方案下颈锁骨区亚临床病灶区(PTV<,50a>)的高剂量区覆盖率(V<,95>、V<,90>)比较: (1)A方案(82.44﹪、87.89﹪)优于B方案(78.21﹪、84.03﹪)、C方案(77.10﹪、82.68﹪)、D方案(73.80﹪、77.50﹪)(P<0.05),B方案、C方案好于D方案(P<0.05),B方案与C方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原发灶大体肿瘤区(PTV<,nx>)、颈部转移淋巴结(PTV<,nd>)、原发灶周围高危区(PTV<,nx60>)、转移淋巴结周围高危区(PTV<,nd60>)及环状软骨以上的亚临床病灶区(PTV<,50v>)的V<,95>、V<,90>,4种方案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4种方案脊髓(D<,lcc>)、喉(D<,50>)的受照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食管、气管的受照剂量(D<,50>):A方案(49.47Gy、44.52Gy、44.18Gy)高于B方案(41.95 Gy、8.41Gy、10.16Gy)、C方案(38.73Gy、7.03Gy、8.55Gy)、D方案(26.82Gy、5.63Gy、7.60Gy)(P<0.05),B方案、C方案均高于D方案(P<0.05),B方案、C方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正常组织并发症发生率(NTCP)的比较:甲状腺的NTCP,计划A方案(7.9﹪)高于B方案(4.8﹪)、C方案(4.3﹪)、D方案(3.0﹪)(P<0.05),B方案、C方案均高于D(P<0.05),B方案、C方案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丰要危及器官的NTCP,4种方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试验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鼻咽原发灶CR率(100.0﹪、96.0﹪)和颈淋巴结CR率(96.0﹪、100.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1.000),两组的脊髓、喉、甲状腺放射毒性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1.000),试验组食管的中、重度急性放射性毒性发生率(56.0﹪)高于对照组(20.0﹪)(P=0.019)。对照组有1例右锁骨上淋巴结复发;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和2例出现多发转移;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死于多器官转移。
结论:下颈锁骨区前切线野照射前40 Gy不设中挡铅块的方案在脊髓等丰要危及器官在可耐受剂量的情况下改善了对下颈锁骨区亚临床病灶的高剂量区覆盖率,因此更加符合剂量学原则。行单前野照射下颈锁骨上区时,中间铅挡块宽度应个体化设计,我们推荐合适的中挡方式为前40Gy中间不设铅挡(仪挡喉),之后选用个体化铅挡块。初步的临床试验表明,与下颈锁骨区前切线野全程全挡相比,试验组未增加脊髓、甲状腺、气管、喉等危及器官的急性和晚期损伤,食管的急性损伤较对照组高,但可以耐受;两种治疗方法的病例近期疗效无差别;试验组在减少纵隔淋巴结转移方面显示出潜在优势;其远期放射毒性和疗效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及长期随访才能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