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信用制度二重性思想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tong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844年起,马克思开始对资本主义信用进行批判,这是他信用思想的早期雏形。19世纪50年代初,马克思从经济领域着手进一步深化对信用的认识,并形成了信用制度二重性思想。马克思认为信用制度具有二重性质,一是信用制度能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信用制度会加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马克思信用制度二重性思想,不仅研究了资本主义信用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还研究了资本主义信用制度产生的消极作用。
  信用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二重性,有着其深厚的社会根源。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内涵与表现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信用制度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关系,阐明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信用制度二重性的根源。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信用制度二重性思想,对新时代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信用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当代启示。从理论价值看,提出了信用制度能够催生虚拟资本的观点,以及信用制度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的论断,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信用制度的理论;从当代启示看,启示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信用制度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用体系。
其他文献
制度治党是政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政党治理的目标指向,其目的是将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党的治理效能。其中,制度的“落实”问题是政党治理能力提升的核心。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将法治理念融入到管党治党的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思考,形成了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体系建设的重要论述,这一论述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第一,这一论述的提出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包括进入新时代前后
学位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西南民族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众多,受限于历史及自然等因素,这一地区普遍相对落后于中东部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西南民族地区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开展了各项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其中关键性的一环。在1949至1966年之间,交通、水利、科教文卫、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展开,为西南民族地区的生产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缩
学位
1925年至1929年在广西爆发的农民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西农民群众的支持下进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农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农民具有的革命性及其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为广西农民运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从发展历程看,广西农民运动的发展前后经历了两个阶段:1925年5月至1927年3月,广西农民运动在党的领导下逐渐恢复
习近平关于科技的重要论述是在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席卷全球,国际社会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的国际环境之下,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科技领域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成就,立足于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而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的,传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吸收和借鉴了中华文明传统科技理念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这一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开展科技工作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
学位
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唯物史观探究社会主义本质,在马克思恩格斯揭示出社会主义一般性本质特征的理论背景下,依托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化,为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的解读和以苏联为师,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一般性理论与中
毛泽东革命话语是其革命思想的话语表达,是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有关问题的系统论述,这一话语创生于近代中国人民追寻救亡图存与民族复兴的历史语境之中。在此历史语境中不同的政治力量对于依靠何种力量、以何种方式来实现什么样的前途有着不同的争论,经过这一系列的探索和争论,中国革命观念出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革命指向了推动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变革,革命话语日趋正义化。围绕着具有正义价值的革命
学位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将俄国的国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民利益思想。列宁晚年对人民利益的探索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利益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自己新经济政策实施前的人民利益思想的实践及发展。列宁晚年人民利益思想蕴含着深厚的理论来源和实践来源。汲取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利益思想,使其新经济政策实施前人民利益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结
学位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对幸福、美好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阐释,但毋容置疑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和追求。正是因为心向美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探索从未停止,这一过程实际也是人类不断创造并实现美好生活的过程,由此美好生活自然也成为人们追求的永恒主题。在不断探索追求人类幸福的这条康庄道路上,马克思历经万千坎坷与曲折,付出了毕生心血,提出了不同于以往哲学家们的幸福思想。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马克
学位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历代领导人便始终将人民利益作为考虑问题、制定政策和指导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活动之中。习近平作为新时代中共领导集体的核心,其人民利益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把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准绳。正是在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
学位
18-19世纪是科技取得大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恩格斯对科技的本质以及科技发展的动力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并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进行了全面的阐释。研究恩格斯科技发展动力观,能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提供重要的文本依据和理论遵循。本文立足于唯物史观的视角,以恩格斯科技发展动力观产生的时代背景为切入点,梳理了恩格斯科技发展动力观的形成、丰富、拓展过程,在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