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环氧树脂“离位”RTM工艺及“离位”增韧技术研究

来源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silver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RTM工艺用高温环氧树脂及其“离位”RTM技术的研究,第二部分在“离位”RTM工艺的基础上,对其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离位”增韧技术的研究。在第一部分工作中,首先采用DSC技术对固化剂DDS含量与TGMDA & DGEBA双组分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DDS含量介于30%~43%时,共混树脂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波动不大,最终确定DDS含量34%的体系作为本试验研究基础。采用动态DSC技术从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出发,建立了特定树脂体系的固化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固化度/温度/时间三者的关系。确立树脂体系之后,测定了不同温度下DDS与树脂体系的混溶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混溶的体系流变性能差别不大,混溶时间随温度升高呈指数递减。用凝胶盘测定了不同温度下树脂体系的凝胶时间,建立了凝胶模型,为RTM工艺参数选定提供了依据。在粘度试验的基础上,对环氧树脂体系的化学流变特性进行研究,并根据六参数双阿累尼乌斯方程建立了树脂体系的化学流变模型,较为准确的预测了树脂的粘度,根据化学流变模型的结算结果,绘制了TTT图,为工艺参数的选择提供了参考。确立了工艺参数之后,制备了固化剂含量依次递减的浇铸体,常规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固化剂在30%~43%之间变动,不会对浇铸体的拉伸、弯曲、冲击性能造成明显影响。第一部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把“离位”思想应用到RTM工艺中,制备出“离位”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制备预成型体的过程中,将固化剂DDS预先铺放在预成型体层间,再进行合模、注射、固化等过程。在铺放DDS的过程中,加入DGEBA(E-12)环氧树脂,以减少在注射过程中树脂冲刷对DDS分布的影响。加入少量E-12树脂不会对整个树脂体系的性能造成影响。试验结果证明,采用“离位”的方法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注射充模,树脂体系的开放时间较“原位”体系有了大幅提高。对于黏度较大的高温环氧树脂体系,“离位”RTM工艺是一种新的低成本成型尝试。“离位”RTM工艺制备得到的复合材料性能均匀,无明显缺陷,玻璃化转变温度仅在注胶口区域略有波动,但是差别均在10%以内,不会对其应用产生影响。对于纤维体积含量为53%的复合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布范围为212~233℃(DMA法),其基本力学性能与传统RTM工艺制得的复合材料相当。本文研究的第二部分主要内容是:“离位”RTM成型复合材料的“离位”增韧技术。增韧剂选用应用较为成熟的工程塑料PAEK,成型工艺参数均是建立在第一部分“离位”RTM工艺基础上。在制作预成型体时,把制备好的PAEK薄膜铺放在增强体层间,PAEK在注射温度下不会与树脂发生混溶,保证了PAEK在层间的分布均匀性。利用这种把增韧剂和树脂分离开的方法,克服了树脂由于“原位”增韧带来的粘度大的问题,在不影响原RTM工艺成型的条件下,制备出高韧性的RTM复合材料。经过“离位”增韧处理后,复合材料的CAI值从原来未增韧的147MPa升至243MPa,提升了65%,而其它力学性能基本未受到影响。采用“离位”技术有效的使低韧性的复合材料实现了高性能化。
其他文献
<正>新修订的《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已经颁布,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本次对《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近十年来从无到有,取得成绩的同时也由于医药卫生领域机制体制有待改革而存在诸多问题。文中就目前存在的问题,如针剂和大输液、抗微生物药物、激素
VOA广播英语新闻具有语速快、词汇量大、句式复杂等特点,单纯从语音、词汇、句法层面分析难以有效提高学生新闻听力能力。文章从语篇模式理论出发,着重论述了该理论在VOA广播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即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有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过程还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进行分层次教学改革遇到了一些问题,而微课在分层次教学应用中具有非常好的时效性,因此在分层次教学中采用微课具有广泛的意义,对分层次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天然气生产行业如何加强成本管控是目前必须重视的问题。成本的组成种类繁多,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住成本的膨胀。以"树标创效"
生物有机肥是利用农业废弃物/禽畜粪便等经过微生物发酵而成的一种肥料,具有有机质含量高,能有效刺激植物生长等特性。传统生物有机肥生产工艺存在许多问题,采用好氧深层发酵
文章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思路提出新的认识与看法。指出:过去我们过分强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而忽略了“专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认为:在现代人才培养中,不仅要“通才”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