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野下和谐社会的三重维度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dfgh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唯物史观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人类科学地认识社会提供了钥匙,而且还为如何改造社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是在科学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历史是由目的的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马克思主义者正是透过这有目的有意义的人的活动本身看到了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即恩格斯所说的“动力的动力”,发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世界主题的时代背景下,包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谐社会与其自身和谐社会建设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而言,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下,才能够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从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完美实现。那么和谐社会是什么?如何建设等问题的回应则离不开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社会和谐是一种辩证的统一体形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其动力因子系统、动力载体系统、动力激发系统都处于辩证统一的状态之中。首先,个人、社会、国家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因子系统。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国家与社会之间建立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努力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命运共同体。其次,经济、政治、生态、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载体系统。和谐社会构建的动力因子系统依托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动力载体发挥作用。且和谐社会的建立在于此三者载体之间的辩证统一,具体表现为经济建设是政治发展、文化进步和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政治发展是经济建设、文化进步和生态文明的根本保证,文化自信是政治发展、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的思想灵魂,生态文明是政治发展、经济建设、文化自信的环境基础。最后,改革、发展、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激发系统。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激发系统是促使其因子系统和动力载体系统发挥作用的关键。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其动力激发系统的辩证统一,即要求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具有统一性,具体表现为改革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是根本目的、社会稳定是基础前提。基于唯物史观视野下的和谐社会建设的三个维度,当前我国包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谐社会系统建设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营造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等。
其他文献
社会主义制度下两种公有制之间的交换、国营企业与国营企业之间的交换以及社会与个人之间的交换都是商品关系。各个历史时期的商品都是具体的,都有具体的社会性质。但是“商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相关政策,提出由雇主评价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把雇主的评价作为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指挥棒,发挥雇主直接反馈和指引作用,为应用技术大
城市公共空间开发管理是目前国内城市规划的热点问题,而企业开发管理公共空间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回顾了国外企业开发公共空间的产生及其发展,探讨了国内企业开发管理
高中历史必修Ⅱ中涉及大量的经济学知识,经济学知识的教学运用是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要把握好经济学知识的教学对教师来说要求较高,所涉及的经济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又因大多较为陌生而较难理解。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历史教学中,经济史与经济学知识不可分割,探讨经济学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为解决传统的经济史教学的疑难提供新的途径。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于经济学知识的深刻理
运用经方治疗老年性眩晕泰县中医院(225500)孙碧珠眩晕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病症之一,现代医学之内耳眩晕症、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脑供血不足多以此为主要临床表现。近年来,笔者拟用经方进
江苏省首个国家公祭日系列文化活动之一的歌剧《秋子》于2014年12月6日、7日晚在南京艺术学院实验剧场进行了两场校内公演。演出取得了成功,现场观众反响强烈。
<正>"之前特别害怕乘客投诉,现在我们都巴不得被投诉,因为公司都知道我们生意难做,也不会有什么处罚。"广州一位陈姓出租车司机告诉《经济》记者,自从打车平台推出后,他们的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三个不同产地橘红的元素含量,并比较了它们之间各种元素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化州橘红的Cu,Ca含量显著低于其它产地橘红,而其它元素含量差异不大
所谓存货的内部交易,必须满足集团内部买卖双方都将交易的资产视为存货的条件。集团内部发生的经济业务,已经在其个别财务报表中进行反映。但在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将个别报表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乡村普遍面临着凋敝的困境。在此情景下,传统产业作为村落发展的原生动力,对乡村的重振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不仅如此,传统产业还是构成村庄本身的整合力量之一,这也会对村庄的凝聚力和村落认同产生影响。本研究试图以浙东辑里村蚕桑产业发展为例,运用非结构访谈的方法,探究建国以来当地蚕桑产业发展与村落认同变化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蚕桑产业对村落认同的影响可以分为经济、情感、文化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