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钢管办理电塔插板连接K型节点的受力性能及承载力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ilei19850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特高压输电塔和大跨越输电塔的塔身较高,这种高柔结构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各种荷载的控制。相对角钢塔,钢管塔迎风面积小截面回转半径大,因而在我国特高压和大跨越输电线路中被广泛采用。为了施工方便,目前钢管塔节点形式普遍采用插板连接。国内外对受力比较复杂的插板节点研究较少,现有设计理论还不完善,且存在一些不合理性。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对输电钢管塔插板连接的K型节点的受力性能进行了研究,具体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对钢管-插板连接的K型节点进行了足尺试验,探讨了节点在极限状态下的破坏机理。有限元法分析了影响节点承载力的绝对参数和无量纲参数的关系,确定了影响K型节点承载力的主要参数。利用能量法对基于主管控制和环板控制的节点承载力的求解过程进行了推导,得到了估算此类节点承载力的解析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环板和钢管的共同作用,能较准确反映节点局部屈服时塑性铰的发展,简化了节点复杂的受力状态。在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控制的K型节点极限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为实际工程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通过试验和有限元分析对插板连接的节点板承载力进行了研究,明确了节点板的受力性能和破坏模式;分析了不同破坏模式下宽厚比、无支长度以及节点板构造等主要参数对节点板承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节点板承载力建议计算公式。节点板中部加肋和十字插板连接改变了节点板失稳的破坏模式及失效路径,大大提高了节点板的承载力。节点板自由边卷边的措施对基于局部屈曲模式的节点板的承载力提高更加有效。   (3)对基于负偏心作用的K型节点的承载力进行了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有限元分析了不同破坏模式下负偏心对节点承载力的影响。根据等效受力模型分析了在负偏心作用下主管轴力、主管管壁剪力和弯矩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反映三者关系的建议公式。
其他文献
为了面对全球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巨大挑战,我国已将“节能减排”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中高压大容量变频调速技术由于其在节能领域的突出优势,已成为了目前电力电子和电力传动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着重研究了双PWM三电平变换器的电压空间矢量调制方式,中点电压波动机理,以及三电平整流器的控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文章首先综述了国内
矿用电机车是煤矿井下的主要运输工具,其动力驱动系统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运行过程中的经济性和安全可靠性。针对我国目前矿用电机车直流调速系统故障率高、维护成本高,而交流串
为保证华东地区的电力供给,首条±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向家坝—上海)已得到国家发改委核准,预计十二五初建成投产。目前,世界上还没有±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运行,实际经验缺乏,±800kV直流输电对电网影响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对电压稳定影响的研究工作亟需开展。本文从静态电压稳定和暂态电压稳定分析两个角度入手,其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以PSS/E软件为平台,利用其提供的接口函数,采用P
固体物料长距离浆体管道水力输送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运输方式,八十年代引起国内研究人员的注意与重视。随着管道输送工程的发展,现代浆体输送管线工程设计对
形状记忆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该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并且具有主动变形的功能。将形状记忆复合材料作为功能结构材料应用于空间可展开结构中,是一种崭新的
手性材料是由于性单元所构成或者本身具有手性形貌的材料。它一般具有独特的光、电、磁以及力学等性能,在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纳米机电系统和隐身材料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
辅助服务对于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动发电控制(AGC)服务作为辅助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电能量产品耦合性强的特点,在电力资产实行“厂网分开”后,随着电能量交易的逐步规范化,特别是实行节能发电调度后,如何科学地制定AGC调度计划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由于我国电力管理体制与其他国家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密切结合我国实际,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创新。本文在对AG
随着电气化铁道在我国的发展,牵引供电系统所面临的负序、无功、谐波等电能质量问题目前仍较为突出。为改善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的供电质量,学者和工程师们提出了多种有源拓扑
近年来,随着图形处理器(GPU)硬件构架的不断发展,GPU的可编程性能不断加强,同时计算能力大幅度增加,使得GPU开始逐渐出现在数值计算领域。随着NVIDIA CUDA并行计算平台的不断
工业设备的智能化和网络化促进了现代智能建筑的高速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建筑的智能化信息化,作为大型建筑核心部分的中央空调系统,必须与建筑的智能化楼宇系统相连接,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