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批判剥削走向追求平等 ——罗默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路径探析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罗默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重要学者之一,他选择使用逻辑分析和数学模型对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概念、命题进行“分析”和进一步“澄清”。纵观罗默的理论发展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理论研究有一个方向的转变,使他的研究由关注“剥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转移到关注“平等”的政治哲学上。罗默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经济领域,在此期间,他以剥削为理论研究的切入点,提出区别于马克思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他将“财产关系”作为剥削理论的基础,认为初始财产分配不平等才是造成剥削的真正原因,并得出存在社会必要剥削这一结论。虽然与马克思立足劳动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角度不同,但罗默同样认为资本主义是应该被批判的,资本主义不道德的原因就在于初始财产分配的不平等。此时罗默对剥削的理论研究已经隐含着对平等的追求和理论的预设。自20世纪90年代,受到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国家”危机和学界政治哲学争论的影响,罗默理论的研究直接关注作为政治哲学范畴的平等。罗默先是试图通过“福利平等”解决一般剥削问题,随后深入到“机会平等”,试图构建出一个能确保个人经济前景不受身份属性影响、个人享受的福利水平建立在个人付出的努力程度之上的平等模型,以期达到实现社会主义平等的目标。从对罗默理论路径的梳理中不难看出,“平等”一直伴随在罗默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是他理论的灵魂也是他要达成的真正目标。罗默所进行的理论研究是他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社会不平等状况做出的新尝试,也是为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提供的新思路。
其他文献
《工人村》是一部铁西叙事视角下的现实主义题材短片,主要以留住铁西区赞工街工人村为背景展开,以父亲杜建军与儿子杜金山针对工人村的拆迁问题为切口。同时将现实题材、家庭题材、情感题材同铁西叙事题材相结合,希望通过此部作品将更多的东北文化、铁西文化与社会发展、城市变迁相结合展现在观众面前。作品以铁西叙事视角展开,根植于铁西人,叙述铁西事,铺展铁西情。通过影片叙事策略与影像塑造两方面论述,在叙事策略方面:以
学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发展的见证。这些文化遗产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被人们遗忘,处境堪忧。同时这种言传身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上有一定难度,对于这种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是时代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非遗”类题材纪录片创作立足传统文化,结合时代传播特性,提高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效果。伴随着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以此为基础的纪录片创作逐渐增多,如央视的《故宫》、《传承》,地方卫视的
学位
新时期以来,诗意电影以其独特的审美追求,在中国影坛乃至世界影坛广受瞩目,并在国际赛事中屡获大奖。以张艺谋的《红高粱》,贾樟柯的《山河故人》等优秀的作品为代表,诗意电影人以其独特的叙事形态、细腻的人文视角、纪实的美学风格,拓宽了中国电影的审美空间,形成了独具中国气质的诗意电影文化。本文将以剧情片《早春》为例,通过对视听语言表达手段的分析,解析从镜头到声音、从布景到光影、从叙事手法到影片结构、从台词文
学位
随着数字技术、多媒体视像文化的大潮涌起,快节奏成为生活常态,人类正大步流星地踏入信息交互频繁、传播样态多元、内容生产门槛走低的融媒体时代。在此背景下,三网融合敦促了智能手机、网络电视的普及迭代,也重构了视听媒介消费的生产机制。而作为承载视听语言的影像艺术样式——纪录片,势必时移世易地思考全新的叙事策略,来迎合互动性、主体性、平民化、碎片化等新语境标签的泛化趋势,从而在建构媒介竞争新景观中占领一席之
学位
针对当前风电系统永磁同步发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PMSG)的建模技术存在设备内部参数理想化和系统耦合单一化的不足,无法满足数字孪生技术对设备虚拟模型的要求问题。提出一种面向数字孪生的风电系统永磁同步发电机建模方法。首先,依据实体样机参数,构建2MW PMSG本体及电磁模型。之后为实现系统对PMSG的控制,基于联合仿真技术,利用数字孪生建
期刊
纪录片《苹果树下》是记录中国老年夫妻日常生活的纪录片,是对一对生活在乡下苹果园里老夫妻的真实记录,以苹果园为依托,取材于老两口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作品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记录下一对普普通通老人平凡而简单的生活。表达的主题正是通过记录老两口的日常生活,从而展现这对老夫妻之间几十年来相濡以沫的感情,以及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精神,呈现一个传统中国式家庭里的美好爱情。在当下高楼耸立、车水马龙的快节奏的生活里
学位
现实主义题材剧情片真切反映了当下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为人们日常生活所面对的多种议题提供有意义的表达和有价值的思考。其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现实生活中有迹可循的典型,经过视听语言的艺术加工,塑造出适合当代人审美需求的具有现实主义抱负的精神领袖。剧情片《春来》反映了一名普通大学毕业生在遇到突如其来的磨难时没有畏惧,而是以坚韧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去面对现实问题。创作者在故事层面力求还原生活真实,将剧中人物努力
学位
《庄子》作为中国哲学史中的研究重点,历来备受关注,在思想史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思想意义。“情”是《庄子》哲学中的一部分,目前学界对《庄子》之“情”的关注并不多见,尤其是缺少庄子对情感态度的研究。因此,对《庄子》之“情”的探析有助于思考庄子对情感和生命的理解,理清庄子不为情累的根据。纵观《庄子》一书,可发现庄子并非“无情”,而是“有情”,甚至是“多情”之人。在庄子看来,鸟、木、鱼等万物皆是有情之物
学位
纪录片《湘瓷与湘绣》是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片中客观记录了湘瓷主人公易荣耀的制瓷技艺和湘绣绣娘们的精巧绣工。后期制作时重塑了影片结构,运用时空交织变换的结构安排,在表现湖南非遗项目的技巧和传承之外,更突显了对传统“男耕女织”社会分工的深刻思考,体现刚柔并置的湖湘文化情感。笔者结合毕业作品《湘瓷与湘绣》,从创作的前期策划、中期拍摄以及后期制作三个阶段,结合相关的理论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
学位
纪录片《宿》将镜头对准了广东省清远市一家名为“果然居”的乡村民宿,以纪实影像的方式讲述了民宿中各人物从远离家乡到重返家乡的故事,在纪录片中,人物建设家乡、守护家乡的画面令人动容,它不仅是乡村人物的自述,更展现了中国乡村发展的时代变迁。立足于对纪录片《宿》的创作实践过程,本文主要从叙事策略、叙事视角、视听语言表达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多元的叙事主题、平民化人物的选取、平行叙事结构的运用三个方面对其叙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