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于坚持歌的语言艺术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wa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第三代诗人”的杰出代表,于坚诗歌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他所选择的话语言说方式。本文从口语化、叙事性、节奏感三个方面来论述于坚诗歌的语言艺术。第一,口语化是于坚诗歌语言的典型特点。本章从诗学理论和实践创作两个方面分析于坚诗歌的口语化特征。诗歌的语言问题是于坚诗论的中心。追求口语化语言既是重建现代诗歌精神的突破口,又是民间立场在艺术形式上的体现,同时通过对隐喻的拒绝反抗专制的语言暴力。从创作实践上看,于坚通过运用以下三种艺术手法成功实践了口语化的诗歌写作:一是善于提炼并运用典型化、平民化、日常化的口语式语言;二是巧妙融入对话结构来展开叙述;三是在散文化的诗体风格中融入排比、对仗的修辞方式。与五四时期白话诗人的口语探索以及戴望舒、艾青的口语实践进行比较,于坚为中国新诗的口语化进程作出了新的贡献。第二,于坚的诗歌语言呈现出强烈的叙事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注重场景的设置和细节的描摹。于坚的叙事类作品善于使用口语化的语言营造片段性、日常性的场景以及捕捉最真实的生活细节;二是于坚诗歌语言的时间性。这一特点尤其反映在那类叙写人物的作品中,在这类作品中,他总是将时间线索贯穿全篇,以极富时间性的语言为普通人立传,关注日常生活中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感受;三是反讽手法的巧妙融合。于坚诗歌中的反讽主要分为言语反讽、情景反讽和存在式反讽。在叙事时融入反讽的手法,能够充分施展口语语言风趣幽默的优势;四是戏剧化因素的植入。本节从戏剧独白、戏剧对白、戏剧旁白三个方面来分析于坚诗中的戏剧化特征。于坚诗歌的叙事性是有别于传统叙事诗的,淡化了情节的铺排和人物的刻画,融入了更多现代性的表现手法,甚至是对其他文体的借鉴,使得诗歌语言具有跨文体综合性的特点。第三,语言的节奏是于坚诗歌语言的又一特征。本章分别从语音节奏、语形节奏、情感节奏三个方面对于坚诗歌语言的节奏特点进行详细的论述。
其他文献
对汽车仪表板横梁系统进行了灵敏度分析,找出了对模态影响大的部件;建立了包括方向盘和助力转向电机在内的转向管柱总成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约束模态分析;根据模态分析结果,
施耐德电气公司是一家全球范围的电气与自动化产品行业领导者。公司自1987年进入中国以来,一直实施多品牌战略,并取得了很好的增长。自进入2008年以来,宏观环境的恶化使企业
V型橡胶带无级变速传动系统具有转速平稳、速比变化范围宽、易于操作、结构简单紧凑、重量轻、造价低廉和易于维护等优点,在摩托车等车辆上被广泛应用,因而开展摩托车用V型橡
新时期文学以来,伴随着“寻根文学”的发声和作家文化意识的自觉,以民族文化的视野对文学创作进行审美投射的趋势日趋明显,这无疑丰富了文学写作的内涵,也使文学研究的边界不
迄今以往,有着两千多年研究史的“《史记》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者们多维度多层面地研究各个时期《史记》的传播和接受,加速了《史记》这一经典的建构。在大唐这个诗的
[目的/意义]以海洋学科为例,提出一种通过主题、学科结合权威研究机构发文量来选定期刊再构建数据集的方法。[方法/过程]方法先从“全”角度出发,通过主题筛选海洋研究的相关
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97年的春秋晋景公时期,以其忠义诚信、舍生忘死的精神,传承于世,深入民心。故事流传时间久,辐射范围广,在前人记述的基础上,经过千百年来后人的
由于学生的辨音能力差、词汇掌握不牢固、语法基础薄弱、标点符号错误等,其英语专业四级短文听写得分率普遍偏低。本文针对学生常犯错误,提出应对策略:加强听力训练,听写词汇
神话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可谓水乳交融、生生不息。尽管诸多学者承认神话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相比西方文学对于希腊、罗马神话世代相传的“重述”传统
晚清是报刊印刷新媒介兴起时期,它为现代中国文学创造了一个新的媒介环境。新媒介环境的形成经过了两个阶段,一是传教士在中国的宣教和办刊,西方传播观念在中国的跨时空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