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的社会结果经过了重组,到今天为止,社会结构形态仍不稳定,依旧处于分化、整合、流动的状态。虽然我们将社会单位按照利益获取能力和生活条件分为了不同的阶层,但在认知方面却十分极端,仅存在既得利益集团和非既得利益集团、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以及富人和穷人,由此使复杂的社会阶层从认知上变成了简单的形而上学,黑白对立,脱离现实,造成严重的社会心态失衡。在此期间,我国媒介的发展也日益精进,网络媒体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纷繁复杂的媒介组织使网络媒介变得充实且杂乱,传播失范问题日益严重,这使得原本就失衡的社会心态变得更加紧张且具有威胁性。本文认为,网络媒介作为一个成熟的社会组织,负责信息的传递与意识形态的构建,与社会心态的相互影响十分深远,为研究社会心态与媒介的相互构建,应从更高层面对网络媒介进行剖析。本文第二章对当下网络媒体的传播失范的定义、表现方式以及研究瓶颈进行了阐释,认为网络媒介自身的角色变化给网络媒介传播失范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第三章列举了当下媒介技术的三大热门产品,媒介技术的进步与媒介营销方式的多样化共同冲击了传统的传播伦理框架。本章举例说明了媒介技术对传播伦理带来的挑战,认为越是经过精心营销的传播事件,越是给当事人深刻的痛楚,新生事物的出现势必会带来新的传播伦理问题,一味用批判和指责的眼光去研究失范问题是对网络技术与媒介发展的认识不够深刻的表现,制定一系列规范与制度去控制媒介该怎么传播,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做法也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做法,因为媒体与记者势必会突破这套框架。本文第四章阐释了社会心态与网络媒介传播失范的关系,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失范是绝对存在的,媒介由人来操控,有人的意向即缺失了客观性,网络媒介在编辑和传达信息时,受“网络媒介个体意向”的主导,并时刻在网络“媒介生态集体意向”的作用下进行自我“矫正”,热点认知与迎合意向、痛点认知与矛盾激化意向、敏感度认知与擦边球意向、分化度认知与小众化意向等是目前网络媒体的主要意向。同时,网络媒介的失范现象也时刻影响受众的个体意向,受众的网络媒介这一自由、多元化、匿名化的平台上,也充分体现出了符合意向的行为,进而促成受众集体意向与行为的出现,引发一系列网络群体事件。第五章分析了网络媒介这一特殊的媒介种类,不仅可以从信息文本上影响社会心态,还由于其符号“失真”、“超域”情态、“象征”消费等特征引起的各种失范现象,催化畸形的社会心态。由此,本文认为,应积极规范网络传播纪律,加强网络传播的法制建设,积极提高网络媒介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有关部门应实时监控网络媒介的集体意向,检测网络舆情,实时做出应对策略,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均匀调和网络媒介态度,避免偏激意向的产生与聚合,以免大规模网络群体事件与畸形社会心态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