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控制—电子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m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以来,电子传媒开始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类的文明进程已经由口传时代、印刷时代而进入到了电子传媒时代。论文试图分析的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审美文化所发生的重要变化及其运作机制。论文主要分成七个部分。绪论。本部分主要对电子传媒时代审美文化的研究意义、当代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状况以及论文的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等问题作出了说明。电子传媒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也深深地影响到审美文化的存在形态。深入考察、分析电子传媒时代审美文化发生的重要变化,揭橥其背后潜隐的运作机制,从而对当前人的生存现实作出回应,促进我国审美文化的发展,必然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介绍当代学者对这一论题的研究状况时,文章把他们的观点从宏观角度分成了四种。其一是把审美文化视为理想型的文化;其二是批判性的审美文化观;其三,大众实践批评的审美文化理论;其四是历史主义的审美文化研究视角。这些学者的研究显然为美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财富。不同的理论视角只有在交锋、对话中才有可能更趋近现象的本相。本部分的最后,主要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即借鉴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电子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做出解读。论文认为,电子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存在着自由与控制的双重逻辑,自由的让渡和控制的图谋的交织构成了这一审美文化形态的典型的霸权式的运作方式。第一章论述了电子传媒时代审美文化发生的变化。这一章分两节:第一节梳理了审美文化这一概念的历史。在这一节中,论文着重论述了席勒、阿诺德、斯宾塞、利维斯等人的审美文化观。通过这一纵向的梳理,可以看出,审美文化自作为一个概念出现一直到20世纪中期的大部分时间,都含有极其浓烈的理想成分。人们希望以审美文化来弥合人性的分裂,抗拒机械文明对人性的侵袭,维持人性的完美。审美文化作为对抗现实的否定性力量,笼罩着理想的、神话般的光晕。但是,随着电子传媒时代的到来,审美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本章的第二节分析指出,在电子传媒时代,技术因素的高度介入和消费、享乐的意识形态的渗透,使得传统审美文化精英式的自律性和崇高的美学光环逐渐萎缩,审美文化走向了世俗化。这种世俗化的审美文化在电子传媒时代已经成为主导文化。第二章探讨了电子传媒时代审美文化的自由性。在第一节中论述的是,作为一种世俗化的审美文化,电子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必然走向大众,走向琐碎的但却真实的日常生活。同时,那些曾经受到传统审美文化排挤的快乐欲求也浮出了水面,大量隐私性的话题开始走向了公共空间。这样,电子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就形成了对传统审美文化在内容上的僭越。本章第二节论述的是电子传媒时代审美文化的传播方式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的自由。首先,在电子传媒时代,审美文化不再高高在上,不再只属于特权阶层。电子传媒的大规模复制技术使得普通民众可以广泛而自由地接触到审美文化。同时,由于电子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采用的是图像符号,这较之传统审美文化的文字符号无疑要平易得多,这是其走向普通民众的另一原因。其次,电子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使人们突破了本地生活的限制,而走向了一种全球性的融合。传统社会存在的地域性限制使人们很难或无法接触到本地生活以外的“他域”的审美文化,而在电子传媒时代,地域性的超越使人们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一个无限敞开的空间使无论何处的人们都能平等、即时地享有审美文化。本章第三节主要探讨了电子传媒时代审美文化的参与性所表现出的自由。在电子传媒时代,人们在审美文化活动中日益改变了过去那种被动的存在状态,而讲求互动、参与,这主要展现为两种形态:虚拟的交往与自由的书写。第三章探讨的是电子传媒时代审美文化的控制性。本章指出,电子传媒时代审美文化的自由并不是无条件的自由,在自由性向人们开启的同时,审美文化的控制的逻辑也在强有力地展开着。首先,电子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受到技术的统治。在电子传媒时代,审美文化中技术的比重越来越大,技术本身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技术不再仅仅是一种促进审美文化发展的手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技术成了目的本身,成为了一种本体性的存在。这使得技术最终凌越了审美文化的表现理性和人的主体性。同时,电子传媒技术作为一种图像性的技术,一种虚拟性的技术,其虚拟的逻辑已经凌驾于真实的逻辑之上,虚拟的形象成为了衡量现实的尺度。这种对真实的凌越、遮蔽和篡居,必然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其次,审美文化受到商业因素的渗透。在电子传媒时代,审美文化生产与商业利益前所未有地交织在一起,审美文化的生产成为了对利润的追逐,审美文化产品越来越成为彻头彻尾的商品。甚至人本身在看电影、电视时,也不知不觉中被当作商品“卖”给了广告商、赞助商。从总体上看,这种以追求商业利润为目的的审美文化大致呈现为两种运作方式。其一是模式化运作;其二是询唤。前者是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以赚取利润。而后者则是直接带动工业产品的制作、销售,其典型的文化样式即是通过将大众询唤为消费的主体来实现自己的商业意图的广告审美文化。最后,电子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受到权力体系的操控。在电子传媒时代,审美文化的运作,始终体现着既定的权力体系的意图,这种权力体系往往隐而不显,然而却又是强有力地发挥着操控作用。这一方面表现在电影、电视等媒介塑构的文化经验实际上受到多重权力关系的切割、制约。另一方面,文化领域同样存在着大国的殖民主义,他们输出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并肆意扭曲着他国尤其是东方民族的形象。第四章着重探讨了电子传媒时代人的生存境况。电子传媒时代审美文化的种种表现,归根结底是与人的现实生存境况联系在一起的。它生成于人的具体的生存境况,同时又表征甚至塑构着人在这一生存境况下的生存方式及其体验。这一章分为两节。第一节论述的是在这样一个高速运转的社会里人们的生存境况。首先,信息的爆炸使得人们与社会的联结空前地紧密,它满足着人们对这个社会具有的知情权,甚至是无所不包、无微不至的知情权。然而,如此“海量”的信息也不可避免地淹没了人们渺小的身躯,从而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次,在电子传媒时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处于时间的逼促中,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忙碌。这种一味的忙碌使人们失去了同自己的内心世界的联系,并产生出深深的疲劳——不仅仅是身体的疲劳,更是一种心理的疲劳、精神的疲劳。再次,电子传媒时代社会的高速运转使当代人的生存出现了时间的断裂,人们来不及回忆过去,也无法思索未来,于是一切都变成了一种当下的存在、现时的存在。第二节探讨的是在当今这样一个大众社会里人们的生存境况。在电子传媒时代,人们所置身于其中的社会就其人类类型、社会关系、社会形态等等来说,都已与传统社会极为不同,人们正生活在一个大众社会中。首先,在大众社会里,个人越来越受到“他人导向”的支配,其结果就是人们个性的丧失。显然,在今天这个大众社会里,电子媒介作为最高效的“大众”媒介,无可争辩地发挥着“他人”的强大的导向作用。第二,大众社会同时是一个关系松散的、人们彼此之间缺乏了解、缺乏交往的社会。这种交往的淡漠不仅表现在交往数量越来越少,更表现在交往深度的缺失。这种状况使人们越来越感到一种深切的孤独,整日与电视为伴似乎就成为了难以摆脱的命运。第三,在大众社会里,人们虽然可以自由地从事自己的各种活动,但实际上,人们并未获得“自由之身”。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置身于一个更加严密并且执行起来更加容易的监视体系之下。人们的自由越来越被马克·波斯特所说的“超级全景监狱”剥夺。第五章是对电子传媒时代审美文化的自由与控制之间的关系进行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审美文化的可能发展方向。在这一章里,论文运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电子传媒时代审美文化的自由与控制的相互关系作出了详细的论述。论文认为,电子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既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由,也不是一种绝对的控制,而是在这两者之间展开的一种持续不断的斗争、妥协。但是,这种妥协有一定的限度,它最终是以实现审美文化的生产者的意图为目的。这正体现了审美文化的霸权式的运作方式。那么,如何抵抗这一霸权,走出控制?伯明翰学派学者费斯克等人对这一问题提出的民众的抵抗显然是有启发意义的。民众的力量一旦真正形成,由游击战转为葛兰西所说的运动战,就必然会夺取到审美文化的领导权(霸权)。同时,由于审美文化的霸权式运作也包含着技术的控制性因素,因此论文对如何走出技术的控制也作出了相应的探讨。本章的最后,对审美文化的未来发展走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分析了审美文化的本来属性和当前的种种迹象后,论文认为,审美文化的未来必然是走向自由。结语部分对电子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现象进行了总结,强调指出,电子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是一种技术文化、世俗文化。
其他文献
为满足当今需求量激增的大尺寸射频同轴电缆、漏泄电缆的生产需要,摆脱大尺寸物理发泡绝缘挤出生产线依赖进口的局面,成功开发了大尺寸物理发泡绝缘挤出生产线,填补了国产设
目的 分析并研究颅脑损伤患者的有效手术室护理干预策略。方法 将本院在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88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两组
<正>三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家长、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实践证明,家、园及全社会共同为幼儿创设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
安全事件管理是通过从多个厂商、多个类型的设备上采集信息并进行信息的挖掘、兼容、扩展和关联。而关联分析是安全事件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对安全事件关联分析技术进行研究
本文用SEM对人体毛发进行形貌观察实验,总结出一种新的改进方法,即“毛小皮展开图”法,并将此法与毛发微量无机元素分析结合起来用于案件侦破,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此法不
为防范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引发的风险、提升应急处置效率与能力,基于IT生命周期提出全生命周期应急管理技术体系,包括需求、开发、投产、运维四个阶段的知识库、变更管理、监测
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我国西部农产品物流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及相互关系的不断积淀,必然表现为现实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与农村经济之间的数量关系。基于此,运用现代计
<正>一、审级制度建构的原理当今世界各国积案已成为困扰民事诉讼效率的普遍问题,即使那些值得我国司法改革借鉴的西方国家,也在追求公正和效率平衡的困境中探索适合本国现实
公路路线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减少道路由于设计造成的安全隐患,扩大道路“安全空间”,提高道路“宽容度”,减少交通事故已成为道路安全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