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ZnO对斑马鱼胚胎的发育毒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1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纳米材料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大量的应用,其不可避免的进入环境领域,从而造成纳米材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本论文以斑马鱼胚胎为受试生物,结合纳米材料毒性研究现状,选择典型的纳米材料纳米ZnO为研究对象,首次系统全面的评估了纳米ZnO对胚胎急性毒性,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为完善纳米ZnO的毒理学数据与系统地环境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对纳米材料进行表征的结果表明纳米ZnO在水溶液中分散性良好,呈板条状晶型,1、20、50、100mg/L纳米ZnO粒径基本分布在100nm以下,符合后续试验要求。对斑马鱼胚胎进行纳米ZnO急性毒性暴露,得出纳米ZnO96hLC50为60mg/L。斑马鱼胚胎的存活率、心率、孵化率等随着纳米ZnO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虽然96h纳米ZnO暴露使斑马鱼体重、体长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变化不显著。同时,纳米ZnO诱导胚胎畸形,主要表现为心包水肿、卵黄囊水肿和尾部畸形。此外,虽然纳米ZnO溶液有Zn2+溶出,但对其毒性影响不大。3-15天纳米ZnO处理后,抗氧化酶变化呈现一定的时间-效应及浓度-效应变化关系。MDA含量被诱导,随暴露浓度增加而增加。SOD、CAT、GPX活性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呈先诱导后抑制效应,但30mg/L纳米ZnO处理组,SOD及CAT活性被持续诱导。纳米ZnO处理7或11天时,抗氧化酶的活性分别达到最大,表明抗氧化酶不同暴露浓度下,发挥作用时间不同。此外,CAT及SOD活性在7-15天变化时有一定的同步性,表明纳米ZnO诱导幼鱼的CAT及SOD活性存在协同作用。综上表明,纳米ZnO对斑马鱼胚胎有氧化应激效应。对暴露96h幼鱼的抗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u/Zn-Sod、Mn-Sod等mRNA水平上调不显著。Cat、Gpx的mRNA显著上调,尤其是30mg/L纳米ZnO暴露组,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8.1倍及15.8倍。AO染色显示随着纳米ZnO暴露浓度的增加,凋亡的面积增大。且凋亡细胞主要发生在心脏区域。纳米ZnO诱导ROS含量上升,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结果显示纳米ZnO诱导胚胎凋亡率存在浓度剂量效应关系,表明纳米ZnO的促凋亡作用。纳米ZnO诱导P53、Bax、caspase-3、caspase-9等细胞凋亡基因的mRNA水平显著上调,Caspase-3、Caspase-9等细胞凋亡酶的活性上升,30mg/L纳米ZnO暴露,细胞凋亡酶活性分别较对照组上升了52.2%、40.4%。
其他文献
伴有Gordon综合征的坏死性淋巴结炎的护理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22002)闫秀霞坏死性淋巴结炎(NecrotizingLymphanitisNL)是原因不明的非肿瘤性淋巴结炎性免疫反应性疾病。1972年日本学者Kikuchi首先描述此病[1],...
航天产品具备研发周期长、费用高等特点,在航天产品研发过程中对仿真系统的依赖要高于其他领域。而航天工程领域中涉及的学科范围广,研究联合仿真技术并开发多学科联合仿真平台
体验文化(ExperienceCulture)与体验经济(ExperienceEconomy),是国际文化创意产业最近提出的新概念。笔者认为,应将这个新概念,引入到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中。这将会成为我国
进入全媒体时代,信息手段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拉近了人与世界之间的距离。尤其手机微博和微信的出现,更使全球进入了人人发布新闻和人人传递新闻的时代,谁都可以随
为探讨解决在多属性综合评价中存在的“多方法评价结论非一致性”问题,提出了双方冲突特征下多评价结论协商组合评价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协调冲突意见、集成冲突双方评价者偏好
通过IDEF0(ICAM Definition)建模方法,分析评价了中药制造企业现有业务流程,基于并行工程的思想,提出了集成并行的业务过程模型,并用于指导某企业的经营和运行.
房地产业是关乎民生的重要行业,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更是政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哈尔滨市的房地产市场也随着经济得快速发展呈现出了一片大好的态势。房地产投资
<正>传说匈牙利的金卡公主嫁到波兰前,国王问女儿希望置办什么样的嫁妆,女儿回答说希望能有一座盐矿,因为波兰没有盐矿,盐矿会给波兰人带去幸福和安乐。国王点头应允,公主当
笔者认为,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对我国目前房地产企业会计估价、统计等方面存在的众多弊端进行了有效的控制管理,本文将对此展开研究。
流化床系统是利用固体流态化技术,使颗粒悬浮于流体介质中而改变颗粒之间的接触形式,使颗粒具有拟流体性质的工业设备。流化床最早出现于化工工业,随后引入能源行业,并引发了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