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官吏数量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官吏的多少,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一直为历代学者所关注。官吏数量过多,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困扰,财政不断吃紧,吏治逐渐败坏,人民的负担日益加重。那么推及到西汉,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正是本文所要回答的。对西汉官制的研究,前人论著已有很多。但大多关注于官吏建制或官职沿革,对于官吏数量的研究,因材料的有限,很少有人涉及。本文就从这一新的角度出发,致力于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估算西汉时期官吏数量;二、西汉官吏数量变化的原因分析;三、西汉官吏数量对社会影响。估算西汉官吏数量,可分为四个方面。即官吏的编制数量及实际数量、地方官吏数量及中央官吏数量。尹湾汉简提供了东海郡官吏设置的详细情况。它包括了汉末的地方官吏编制情况,也提供了当时“赢员”的信息。通过这个个案,以人口比较,西汉200余年地方官吏数量大略得出。有关中央官吏数量的资料较少,本文按照地方官吏数量的变化规律来推测中央官吏数量。(具体内容见第一章)根据上文统计出的官吏数量,可得出它的一个变化曲线。西汉前期官吏数量很少。文景之际,官吏数量持续增长。武帝时官吏数量剧增。昭、宣以后,官吏数量稳步增长。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受不同时期的不同状况影响的。具体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诸王国、侯国的大量增减(适用于武帝以前) 2、领土的扩张(武帝时) 3、其他因素,如官吏系统自身不断膨胀的惯性。那么本文所统计的西汉时的官吏数量是否与当时社会发展相适应,保持在一个基本合理的范围之内呢?第三章从官民比入手,计算一下不同阶段官吏数量与其相应阶段人口数量的比值。看一下这些比值是否有急剧的变化,这些比值背后的人民的负担是否加剧。通过一系列数值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汉官民比还是比较合理的,即使在官民比值最高的武帝时期,也是210人供养一个官吏。本文第四章从官吏数量对于财政的影响入手。按照几个基本的租税及其税率,本章大体推算了一下各时期的赋税收入。发现自武帝开始,官俸的支出就占到了财政收入(大司农钱)的一半。上述统计的财政收入只是几种最常见的租税收入,其他形式的收入就不可考了,尤其是武帝时。桓谭《新论》显示自宣帝以来,官俸占到财政收入的一半。乍看很多,但西汉时实行不同于后世的一种税收分配方式。全国财政收入,分为帝室财政与国家财政,两者大体相当。而国家财政又分为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实际支付官俸的大司农的收入,占不到全国财政收入的1/3。所以,出现财政困难的局面是难免的。但这并不能说明西汉官吏的数量过多。本文认为官吏数量对于吏治的影响是有限的,除非数量相当庞大,如北宋。真正导致吏治变坏的是官吏自身素质及官场风气。以西汉为例,官吏数量和吏治的变坏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也没有确实的资料来证明这个因果关系。西汉吏治的变坏,本文归结为官吏选任制度的漏洞、物质给与不平的刺激及完全儒家化的指导思想三个方面。
其他文献
随着航海技术和贸易的发展,专门从事运输的承运人出现,出现提单这种工具,相应的提单法律纠纷也应运而生,主要包括无单放货、倒签、预借提单和提单批注纠纷三大类。本文试图从凭正
商人是徽州区域社会最具特色的人群,徽州商人所经营的商业行当具有专业性和家族性的特点,而徽商、徽商的商业经营行当与徽州区域社会之间,具有长期的互动关系。本文研究的时空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在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显示了巨大的活力和推动作用。我国东部
在论文的前言部分,对桥梁造型质量评价的概念做了定义,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并把全文的主要内容做了简单的介绍。在第二章,由美学的定义总结出美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并由此阐
北京市发展文化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也是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符合首都特点,发展方向正
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指积极的数学情感模式、优质的数学思维品质以及相应阶段清晰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对课程和教学评价进行转型升级,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是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的,有助于分析和评价政府的受托业绩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方式,信息使用者可以据此做出相关决策。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在政府与社会广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开挖、弃土、弃渣,造成了大量的裸露土坡和岩石边坡,使原有的植被和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
本论文研究的问题是在“考研热”的背景下提出的。国内对于“考研热”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现象的解释和评断,而缺乏对人在选择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的关注,因此形成的结论是不全面的
为考察预处理对单板上染性能的改善作用,调查不同染色工艺对染色单板颜色稳定性的影响,分析染色单板pH值与酸碱缓冲容量的变化,以及探讨染色木材中染料的存在方式,本研究选择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