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勒南山地区现代冰川及冰湖变化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yr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经历了快速升高的过程。冰川作为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之一,在气温升高的影响下发生剧烈变化,出现面积萎缩、长度缩短、厚度减薄等一系列消融现象。山地与极地冰川是全球“固体水库”,其大量消融已经造成全球海平面抬升、水资源危机加剧等危害。气候变暖也在改变冰川原有的物质平衡状态,降低了冰川的稳定性,尤其是部分山地冰川,容易诱发冰崩、冰川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同冰川作用息息相关的冰湖,不仅对冰川变化高度敏感,对气候波动同样具备一定的指示意义。升温引发全球多数冰川剧烈消融,导致接收冰川融水补给的冰湖发生显著扩张,冰湖溃决风险日益加剧。我国山地冰川广泛发育,冰川储量十分庞大,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内部及周边山区。祁连山地处高原东北部,其中疏勒南山地区作为祁连山系的最高山,冰川储量格外充足,且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内,冰川水资源是维系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此开展冰川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及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基于光学遥感影像数据、冰川编目数据、数字高程数据等,提取疏勒南山地区1973-2018年间共5期冰川边界,详细分析近45年来冰川面积、数量及冰川随海拔、坡向的分布与变化情况;基于高亚洲冰湖编目数据,提取并分析研究区近30年的冰湖面积、数量信息及其变化特征;基于ITS_LIVE冰川运动速度数据,提取研究区冰川表面的运动速度信息,结合冰川末端位置,识别研究区的跃动冰川;最后根据研究区近60年的气象数据,分析疏勒南山地区温度、降水的变化趋势,讨论冰川、冰湖变化同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最终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2018年疏勒南山地区冰川面积为393.08±12.30km~2,数量445条。冰川数量以规模小于0.5km~2的冰川为主(68.09%),冰川面积以规模超过5km~2的冰川为主(34.08%)。1973年以来研究区冰川面积萎缩138.81±51.09km~2,消融速率达到0.58±0.21%/a,冰川消融速率存在自西向东加快的趋势。规模不足0.5km~2与超过5km~2的冰川面积分别减少63.36%及15.86%,即小型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加剧烈。1973-2018年间冰川数量从486条减少至445条,共计114条冰川消失。不同规模的冰川数量变化存在差异,面积小于0.1km~2的冰川数量增加62条,其余规模的冰川数量均在减少。4800-4900m海拔范围内的冰川面积消融量最多,冰川面积变化率随海拔升高逐渐减小。北坡冰川面积最多,东南坡冰川面积变化率最大。(2)2018年研究区共有14个冰湖,总面积1.96km~2,其中有6个冰湖与冰川末端直接连接。近30年来冰湖数量从9个增加至14个,没有冰湖消失。面积出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2010年左右冰湖面积达到最大值,新增冰湖对总面积扩张的贡献量更大。本文发现6个冰湖面积出现较大波动,其中4个同冰川直接相连的冰湖面积显著扩张,2个冰湖面积显著缩小。(3)研究区多数冰川的运动速度相对缓慢,94.29%的冰川表面流动速度不足10m/a,近30年来研究区的冰川运动经历了快-慢-快的变化过程,活跃冰川集中在东南部地区。疏勒南山地区4条冰川存在末端前进现象,提取其冰川主流线上的速度数据,发现4条冰川在末端前进期间及前后数年,表面运动速度均出现大幅提升,可以确定这4条冰川为跃动冰川,同时发现末端前进现象相较高速运动存在大约3年的滞后期。另有2条冰川,其表面运动速度显著增加,但在整个研究时段内末端持续退缩,据此判断这2条为存在跃动可能的冰川。(4)对研究区的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961-2018年间疏勒南山地区年均气温、消融季气温、非消融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而且非消融季的增温速率最高,在变暖过程中的贡献量更大。降水随时间呈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趋势,2000年以后的降水量增多比较显著。(5)将气温、降水的波动同冰川变化进行对比,发现近45年来,气温升高是造成研究区冰川快速消融的主要原因,随着2000年之后研究区降水量大幅增加,冰川消融速率有所减慢,即降水增加对冰川消融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在气温高、降水多的气候条件下,研究区部分冰川的运动速度有所加快。
其他文献
在“健康强国”的战略引导下,我国健康产业发展强劲,显著影响人民生活质量,2020年“新型冠状肺炎”的爆发令国民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健康产业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现有的健康产业研究大多侧重于理论、发展路径的探讨,从投入产出技术角度出发的论著不多。因此,本文使用投入产出法,通过编制健康产业投入产出表,建立模型计算相关系数,对健康产业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同时,借助结构分解分析法对健康产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学位
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下降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对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对地球的生态健康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加强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与评估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淡水生态系统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而遭破坏,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大型底栖动物作为淡水生态系统食物网的核心物种,对人类活动干扰胁迫和气候变化等反应灵敏,对于生态系统健康具有指示意义,是淡水生态系统监测和评
学位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是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由于其广泛的分布和持续增加的产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MPs已进入食物链并且在人体粪便中检出,由此引发对MPs可能造成的人体健康风险的担忧。大量研究证实MPs主要富集在胃肠道并且能够导致肠道炎症。但是关于人体肠道MPs赋存特征以及MPs诱发肠道炎症的机制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此外,MPs可以作为载体携带环境污染物进
学位
宏微结合素养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初中生学业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基于Rasch模型开发初中生化学宏微结合素养水平测评工具,并对武汉市9年级学生进行潜在类别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9年级学生的化学宏微结合素养被划分为高水平和低水平两个潜在类别,且受到了性别、喜爱化学老师的程度、家长督促完成作业的程度、使用小组合作模式的程度、信息技术赋能化学学习的程度、开展化学实验的程度等因素的显著影
期刊
印染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组成复杂、可生化性差、生物毒性大,是制约印染废水达标排放、引发出水健康风险的关键因素之一。电强化生物法已被证实可有效提高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效率,为印染废水DOM降解和去除的潜在强化手段。目前电强化生物法相关研究以剖析单一有机污染物削减机制为主,缺乏成分极其复杂的实际废水中DOM的去除研究,限制了电极强化活性污泥法在
学位
位于长江三角洲的秦淮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城市化高度发展的典型区域,也是我国河网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上世纪60年代以来,围绕该地区城市发展、水系治理、水环境改善等问题引发了人们激烈讨论。为此,本文以秦淮河中下游为研究区,在大尺度上基于1985-2018年不透水面栅格数据,通过空间分析揭示南京地区城市化及城市蔓延时空特征;在小尺度上,从水系数量、形态特征以及空间格局三个方面构建秦淮河中下游水系结构和连通指
学位
“宏微结合”是普遍适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只是化学才具有的化学学科特点。阐述了化学科学中“宏微结合”的几个主要方面,以及对“宏微结合”的深入思考,探讨了“宏微结合”能力的培养。指出化学教学也应该“宏微结合”,为此要做好3方面工作。
期刊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同时也是亚洲水塔。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及动力和热力作用,青藏高原对区域和全球气候具有重要影响。青藏高原分布着众多湖泊,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湖泊分布区,青藏高原大部分湖泊分布在内陆流域(包括羌塘高原和柴达木盆地),这些湖泊起到连接大气圈、冰冻圈和生物圈的水循环的重要作用。同时,这些湖泊不与其他区域的水体相连,能对其集水区的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响应,对于气候变化极为敏感,是反映气候
学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正面临着加速应对气候变化和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的双重挑战。近年来我国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能源气候政策和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法规,在空气质量改善和碳减排方面都取得显著进展。但要实现“美丽中国”愿景和“2060年碳中和”等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的协同路径设计势在必行。量化相关政策对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减排作用及其环境和健康效
学位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