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2004年国际肥胖专家工作组在提交给WHO的报告中就已经指出,全球超重或肥胖儿童超过10%,单独肥胖儿童约为3%,四个超重儿童就有一个是肥胖。我国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问题与世界其他国家相似。目的:调查天津市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调查对象为天津市6-18岁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按照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第一级抽样按照城乡分成市区(共15个区)和郊县(3个)两层,第二级抽样是依据2009年天津市统计学年鉴将各行政区按照人均GDP水平分成四个等级:GDP300美元以上,包括和平区、河西区、塘沽区;200-300美元之间,包括南开区、东丽区、西青区、北辰区、大港区;100-200美元之间,包括河东区、津南区、武清区、河北区;100美元以下,包括红桥区、汉沽区和宝坻区,分别从4级中非随机选择一个行政区,和平区、北辰区、河北区和红桥区,郊县中选择GDP水平居中的静海作为代表,共五个行政区。第三级抽样是从抽取的五个行政区的所有中小学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择一所学校,对5所学校的全部学生进行整群调查,凡抽样单位内的适龄儿童青少年均为调查对象。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多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和因子分析。结果:共收集5所学校1671名学生的数据,男性805例,占48.17%;女性866例,占51.83%。总超重率为15.32%,男生超重率为17.01%,女生为13.74%,总超重标化率为14.77%,男生超重标化率为15.48%,女生超重标化率为14.16%。总肥胖患病率为18.55%,男生肥胖患病率为22.48%,女生肥胖患病率为14.90%。总肥胖标化率为17.26%,男生肥胖标化率为20.60%,女生肥胖标化率为肥胖标化率为14.37%。男生患病率高于女生,肥胖患病率高于超重率。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学生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包括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主食、禽类、肉类和蛋类摄入量多、母亲生产方式是剖宫产、母亲孕期患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和体重增重比指数高、孩子营养状况过度、青春期开始发育、父母体重过重、糖尿病家族史和心血管病家族史。保护因素包括女性、大年龄、居住在郊县、父母职业是体力劳动、家庭月收入高、运动类兴趣爱好、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参加户外次数多、体育锻炼时间长、多食用水果、豆类和甜食以及母亲孕期贫血。因子分析发现,综合因子(学生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母亲生产方式和增重比)OR=1.847(95%CI:1.482~2.301),父母体重因子OR=1.610(95%CI:1.305~1.988)和孩子营养状况因子OR=1.344(95%CI:1.083~1.668)是学生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运动情况因子OR=0.722(95%CI:0.584-0.893),学生年龄和青春期发育因子OR=0.811(95%CI:0.659~0.999)和家庭月收入因子OR=0.718(95%CI:0.582~0.885)是超重和肥胖的保护因素。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学生患肥胖的危险因素包括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就餐次数多、主食、禽类和肉类摄入量多、母亲生产方式是剖宫产、母亲孕期体重增重比多、孩子营养状况好、青春期开始发育、父母体重过重、糖尿病家族史、心血管病家族史和慢性病家族史。保护因素包括女性、大年龄、居住在郊县、父母职业是体力劳动、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参加户外次数多、体育锻炼时间长、睡眠时间长和母亲孕期贫血。经因子分析发现,综合因子(学生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和生产方式因子)OR=1.827(95%CI:1.443~2.315),慢性病家族史因子OR=1.288(95%CI:1.019~1.629),父母体重因子OR=1.390(95%CI:1.110~1.739),性别和主食摄入量因子OR=1.305(95%CI:1.044~1.632),孩子营养状况因子1.598(95%CI:1.244~2.054),就餐次数因子OR=1.293(95%CI:1.008~1.658)患肥胖的危险因素。学生年龄和青春期发育状况因子OR=0.643(95%CI:0.510~0.810),学生活动因子OR=0.748(95%CI:0.593-0.943),父母职业因子OR=0.761(95%CI:0.613~0.945)是肥胖的保护因素。结论:天津市的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患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肥胖患病率高于超重率。因子分析显示,居住在城市,父母文化程度高,采用剖宫产的方式,父母体重异常,孩子营养过度是学生体重异常的共同危险因素。大年龄和开始青春期发育的学生以及经常运动是体重异常者共同的保护因素。从遗传角度,父母体重异常确实会增加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的机率,但是对于超重和肥胖学生来说,优越的生活条件导致的少运动、多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对他们的影响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