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脂肪干细胞(AD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诱导其向脂肪细胞分化是实现脂肪组织再造的关键,对于利用组织工程修复巨大创面、乳房缺损等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ADSCs的成脂分化认识尚未十分清楚,实际应用中存在转化效率低,再造脂肪组织存活率低等问题。因此本课题以ADSCs向脂肪细胞分化的基因芯片数据为基础,通过生物信息分析探求与ADSCs成脂分化可能相关的基因,并进一步对其功能进行验证,以促进脂肪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脂肪干细胞(AD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诱导其向脂肪细胞分化是实现脂肪组织再造的关键,对于利用组织工程修复巨大创面、乳房缺损等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ADSCs的成脂分化认识尚未十分清楚,实际应用中存在转化效率低,再造脂肪组织存活率低等问题。因此本课题以ADSCs向脂肪细胞分化的基因芯片数据为基础,通过生物信息分析探求与ADSCs成脂分化可能相关的基因,并进一步对其功能进行验证,以促进脂肪组织工程的临床转换。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分别以代表人来源ADSCs成脂分化过程不同阶段的三组基因芯片数据:GSE37836、GSE41352、GSE44303为基础,将其转化为基因符号,借助Cytoscape软件构建基因共表达网络,并对三组数据进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FDR<0.05或倍数变化>2),构建蛋白-蛋白交互作用网络。进一步行加权基因共表达分析,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第二部分我们设计并验证得到JUN、FOS的最佳小干扰RNA(siRNA)序列,分别对JUN、FOS基因进行敲降,检测其对ADSCs成脂分化过程中脂滴形成、PPARγ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炎症和凋亡水平的具体调节作用。同时,使用20 ng/μl浓度的LPS刺激ADSCs建立脂肪干细胞炎症模型,进一步检测敲降JUN、FOS对脂肪干细胞炎症反应和凋亡水平的影响。结果:差异表达基因分析表明GSE37836中差异表达基因500个(上调31 1个,下调189个),GSE41352中差异表达基因共计489个(上调247个,下调242个),GSE44303中差异表达基因有261个(上调183个,下调78个)。差异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提示其主要涉及与脂质代谢相关的生理活动,包括细胞代谢反应、甘油三酯和脂质的合成分解等。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与细胞的酪氨酸代谢、PPAR γ信号通路、细胞氧化应激相关信号通路等有关。STRING工具对差异基因编码的蛋白分析表明其主要集中在VCAM1,JUNB,FOS,NR4A1,SGK1等处。三组基因芯片加权基因共表达分析结果表明GSE37836芯片中的棕色模块、GSE41352芯片中品红色模块和棕色模块、GSE44303芯片中的绿松石色模块分别是与成脂分化显著相关的共表达基因群,参与细胞的代谢、能量转换、凋亡和炎症调节,而JUN与FOS组成的同源或异源二聚体—激活蛋白1(AP-1),也包含在上述显著模块中。对脂肪干细胞FOS和JUN基因敲降效果的验证表明FOS siRNA1(GGAACAGUUAUCUCCAGAA)和 JUN siRNA1(UCUACGCAAACCUCAGCAA)组FOS与JUN的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为各组最低,干扰效果最佳。采用上述序列分别对JUN与FOS行siRNA干扰后,油红O染色显示脂肪干细胞成脂分化过程中脂滴形成减少,重要转录因子PPARγ及其相关基因(PPARGC α、FABP7、AQP7)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成脂分化过程中,炎症因子IL-2、IL-6和TNF α的mRNA转录呈增高趋势,干扰AP-1的表达和活性后上述炎症因子mRNA转录水平较前增加;同时,脂肪干细胞增值能力不断下降,FOS、JUN基因敲降和添加姜黄素后脂肪干细胞增殖能力较空白对照组略有增加,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成脂分化第12天,FOS、JUN基因敲降组和添加姜黄素组的脂肪干细胞凋亡水平明显降低。使用20 ng/μ1浓度的LPS刺激脂肪干细胞6小时后其炎症因子IL-2、IL-6、TNF α表达水平显著增加,成功建立炎症模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JUN和FOS的siRNA干扰组和AP-1抑制剂姜黄素添加组的IL-2、IL-6、TNF α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此外,TUNEL染色和Annexin V-FITC流式细胞分析结果表明抑制AP-1的表达和活性后ADSCs凋亡率均降低,且凋亡因子Caspase3、Caspase9与Bax的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抗凋亡因子Bcl-2则升高。研究结论:生信分析结果表明AP-1与ADSCs成脂分化过程显著相关,而PPARγ信号通路可能是与之有关的关键信号通路。同时,AP-1可能参与调节成脂分化过程中ADSCs的凋亡水平和炎症反应。通过对FOS和JUN进行基因敲降抑制AP-1的表达与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脂肪干细胞的成脂分化,且此过程有PPARγ信号通路的参与。抑制AP-1后脂肪干细胞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增加,炎症反应增强,但细胞凋亡因子表达水平降低,抗凋亡因子表达增加,凋亡水平降低。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并且需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1378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根据主动脉根部病变特点和夹层累及范围选择。根据术后是否进行CRRT将患者分为非CRRT组(n=1263)和CRRT组(n=115),并纳入两组患者围手术期
研究背景:近端肾小管功能受损导致的范可尼综合征(Fanconi syndrome,FS)会引起多种中小分子物质重吸收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近端肾小管酸中毒、肾性糖尿、氨基酸尿、磷酸盐尿(低磷血症)、碳酸盐尿和尿酸尿(低尿酸血症)等。目前FS相关临床研究,样本量较小,缺乏病理及预后相关研究,FS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近端小管重吸收受体功能障碍、内吞体-溶酶体蛋白降解途径受损、钠-糖转运体及钠-磷共转运体表达
[研究背景]文献中对泪沟及睑颊沟的成因有许多不同的解剖学描述,也存在很多争议。使用传统的大体解剖学的方法无法对泪沟及睑颊沟的成因进行很好的研究。然而整形外科工作中涉及眶下区的手术较为常见,了解眶下区的精细解剖结构,对临床手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目的]了解眶下区组织的复杂空间结构关系,探究泪沟及睑颊沟的解剖及增龄性改变。[研究材料和方法]运用碘染色及高分辨率micro-CT扫描对2例福尔马林固定
目的:目前国内外关于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患者术后出现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contrast-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CI-AKI)的研究几乎均立足于择期行PCI的冠心病患者,即使研究人群中包含急诊PCI患者其占比
研究目的自体脂肪移植是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一项常用技术,但移植脂肪的保留率受到个体差异、技术操作、受区部位等多因素的影响,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基因治疗或添加脂肪干细胞、基质血管成分等可一定程度地促进移植脂肪的存活,但效果仍不理想。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具有自体取材、制备简单、富含生长因子、作用时间长等优点,可促进组织修复再生,已应用于促进骨再生及创面愈
背景:睾酮在精子发生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无精子症和少弱精子症患者的外周血睾酮会有所降低,但也有少数患者的外周血睾酮水平未低于正常范围。男性不育症中的特发性少弱精子症发病机制不明,临床上主要还是依赖经验性的药物治疗,其中补充雄激素或其衍生物则是其中的一种常用疗法。此外,药物治疗在特发性男性不育的临床治疗上应用广泛且相对简单,同时与自然生育的期望更为符合,因此更易于被医患双方接受。目的:
研究背景:自体脂肪移植术目前在整形美容外科领域中广泛被应用,已经成为主流的填充方法之一,术后出现的钙化结节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这种结节尤其易发生在大容量脂肪移植术后,如脂肪移植隆乳术后,这类钙化结节可能干扰与某些肿瘤的诊断、降低患者满意度,故成为脂肪移植术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虽然临床中会用一些技术改进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此类结节的发生,但目前仍不能完全避免,而且目前此类钙化结节的形成机
研究背景增生性瘢痕是以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为特点的疾病,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其本质是胶原形成与分解代谢间的速率不平衡。作为损伤修复的先行者,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微环境的改变是组织愈合与再生过程的研究重点。大量研究证实,巨噬细胞长期异常的极化状态是导致增生性瘢痕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此状态下,巨噬细胞表达大量促纤因子,引发级联反应,最终导致皮肤组织的纤维化。集落刺激因子-1 受体(colony
背景:晚期慢性肾脏病(肾小球滤过率估测值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30ml/min/1.73m2或透析)合并冠心病患者属于冠心病中的一类特殊人群,在冠心病相关研究中样本量有限,且该类人群冠心病症状表现多样、不典型,进展隐匿[1],因为病死率和未来心血管事件的高基线风险,往往使临床医生对其血运重建的决策陷入困境[2]。这一特殊群体和普通人群的
目的:①探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辅助定位预扩张肱动脉穿支皮瓣穿支血管的临床应用。②对比研究便携式超声多普勒(hand-held Doppler,HHD)与ICGA在多种类型穿支皮瓣中定位穿支血管的准确性,并尝试探讨、比较两种方法探测穿支血管位置的准确性与皮瓣厚度、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关系。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