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W20调控白桦抗旱的分子机制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f9988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应对干旱环境,植物进化出了一套复杂的调控机制。因此,深入了解植物是如何响应干旱胁迫及分子机理尤为重要。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广泛分布于植物基因组中,但关于lnc RNA在木本植物中的抗逆调控机制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鉴定的一个受干旱诱导的lnc RNA,命名为lncW20,提示其可能参与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的抗旱调控。分析lncW20在白桦耐干旱胁迫的调控机制。结果如下所示:1.lncW20的全长克隆和表达模式分析lncW20位于白桦的8号染色体,是全长为1953 bp的内含子型lnc RNA,没有编码较长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lncW20的表达被Na Cl、ABA、JA和干旱胁迫所诱导,尤其是在干旱胁迫下lncW20的表达被高度诱导。通过对lncW20启动子转基因白桦进行4%PEG6000模拟的干旱胁迫的GUS染色分析发现,干旱胁迫后lncW20主要在根部、幼叶和顶芽被诱导表达。核质分离及RT-qPCR验证lncW20主要在细胞核富集。2.lncW20提高白桦干旱胁迫的耐受性培育获得12个lncW20过表达(lncW20-OE)白桦转基因株系,CRISPR/Cas9技术获得突变体(lncw20#)白桦转基因株系10个。对3个表达量最高的过表达株系(lncW20-OE5、lncW20-OE7和lncW20-OE8)和3个二级结构显著改变的突变体植株(lncw20#-1、lncw20#-2、lncw20#-5)及野生型白桦进行表型观察和生物量测定。发现lncW20-OE植株根系发达、侧根较多,并且在干旱条件下有同样表型。然而,突变体植株的根系长势弱,侧根稀疏。生理指标测定发现lncW20-OE植株抗干旱胁迫能力较高,lncW20能够通过提高根系CAT和POD酶活性来降低膜质过氧化程度和H2O2的积累。与之相反,突变体则表现出对干旱胁迫敏感。3.BpMYB73正调控lncW20的表达利用酵母单杂交技术,筛出lncW20可能的上游调控基因BpMYB73。通过Ch IP和EMSA实验验证BpMYB73可以直接和lncW20启动子上的MBS和ABRE元件结合。通过双荧光素酶实验证明BpMYB73可以促进lncW20转录。RT-qPCR实验结果显示BpMYB73过表达转基因植株中lncW20的表达量显著升高。说明BpMYB73可以直接结合lncW20启动子正向调控lncW20表达。4.BpMYB73正向调节白桦干旱胁迫的耐受性BpMYB73的CDS序列长度为933 bp,编码310个氨基酸。BpMYB73定位在细胞核。N端有典型的R2R3结构域,转录激活实验分析表明其转录激活域在C端(193-310aa)。BpMYB73在根和叶的表达被干旱胁迫显著诱导。进一步研究发现BpMYB73-OE可以促进植物根部的生长,增加其根部的生物量,并且在胁迫条件下愈加明显。而CRISPR/Cas9技术获得的突变体的植株(bpmyb73#)则表现出对干旱胁迫较差的耐受性,其根部CAT和POD酶活性降低,引起的脂膜过氧化程度和H2O2的积累都显著增加相比较于野生型。而BpMYB73-OE的抗旱能力相对于野生型则较强。BpMYB73可以提高白桦的抗旱性。5.BpMYB73和BpWRKY7相互作用酵母双杂交鉴定到3个蛋白可以和BpMYB73互作,分别是Bp PLY4脱落酸受体蛋白、苯丙氨酸解氨酶Bp PAL1和BpWRKY7转录因子。随后通过Bi FC、GST pull-down及烟草瞬时转录激活实验证实BpMYB73可以和BpWRKY7相互做用形成异源二聚体促进lncW20转录。6.lncW20靶基因的筛选鉴定通过ChIRP-seq技术对lncW20进行亲和DNA序列的捕获。结果显示结合位点主要在启动子区。在启动子区域富集的基因中,有11个基因可能参与非生物胁迫,它们可能被lncW20调控。通过RT-qPCR对11个基因表达量研究,发现8个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其中包含过氧化物酶(Bp POD59)、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Bp CYP76G1)基因。双荧光素酶实验证明lncW20能够诱导Bp POD59和Bp CYP76G1的转录,表明lncW20通过结合Bp POD59和Bp CYP76G1基因的启动子来调控促进其表达,进而减少体内H2O2的积累从而提高白桦的抗旱性。综上所述,在干旱环境下,BpMYB73和BpWRKY7互作形成的异源二聚体能结合lncW20启动子并促进lncW20表达。同时lncW20通过结合Bp POD59和Bp CYP76G1启动子正向调控其表达,提高白桦根部抗氧化能力进而提高白桦的抗旱性。
其他文献
根系分泌物是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的主要来源,可引起根际范围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导致土壤有机碳的丢失。深入研究根系分泌物在土壤有机碳激发中的作用,对认识土壤碳循环规律,提高森林土壤固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土壤有机碳激发过程的复杂性,关于不同种类根系分泌物对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的作用,以及引起激发效应的机制尚缺乏了解。本文以我国东北地区的珍贵用材树种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为研
学位
随着生态保护的观点愈发受到重视,使用传统化学农药消杀农林业害虫会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诱发“3R”问题。发掘可用于农林业害虫生物防治的寄生蜂资源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灿姬小蜂亚科Entedoninae内的绝大多数种类营拟寄生生活方式,即在宿主昆虫体表或体内产卵,幼虫以宿主昆虫为食,最终导致宿主昆虫死亡,是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优质生物防治天敌资源。本研究旨在初步调查灿姬小蜂亚科种类在我国的分布情况,丰富
学位
根据最新国家森林资源调查结果,中国的森林面积为2.2亿公顷,森林蓄积为175.6亿立方米。自第一次森林资源调查以来(1973-1976)的40年里,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从以前的12.69%增加到22.96%。尽管森林面积显著增加,但是可持续的森林经营管理依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国家林业局的目标是到2050年将森林覆盖率保持在26%以上,以弥合供需差距,实现生态的良好循环。朝这个方向迈出的关键一步是精确的
学位
半纤维素是自然界中除纤维素外第二大丰富的结构多糖,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与纤维素、木质素共同组成木质纤维素,是地球上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半纤维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多个领域,因此半纤维素的降解与利用技术也成为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白腐菌是一种木材腐朽菌,分布范围广且数量较多,具备丰富的胞外酶系统,对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这三种木质纤维成分均可以降解,已成为当下最受关注的微生物之一
学位
冷杉梢斑螟(Dioryctria abietella)是危害针叶树种实的一类重要害虫,由于其体型小、钻蛀危害以及生活史隐蔽,防控难度较大。近年在东北地区严重危害红松球果,球果被害率常高达90%~100%,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化学感应系统在害虫定位寄主、搜寻食物和配偶以及寻找产卵位点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挖掘冷杉梢斑螟嗅觉通讯和性信息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有助于掌握昆虫嗅觉识别和性信息素通
学位
木材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之一,是天然环保和低能耗材料。在人类文明史上木材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被用作建筑、制浆造纸和生物燃料的原料。木材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发育过程,是树木维管形成层细胞分裂分化产生的次生木质部不断沉积、累加的结果。杨树的次生木质部主要包括纤维细胞和导管细胞等,这些木材细胞的类型、比例和结构共同决定了木材的品质和特性。木材形成由转录因子(TF)介导的转录调节网络(TRN)控制
学位
类黄酮是植物中最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之一,它们参与植物色素的合成、生长发育以及植物与环境的互作。类黄酮还因为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等生物活性,而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制药和营养行业。暴马桑黄(Sanghuangporus baumii)是一种珍贵的药用蘑菇,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现代研究表明,暴马桑黄中的类黄酮、三萜、多糖等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抗氧化、抗炎等效果。然而,暴马桑黄乃至所有大型真
学位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社会生存的物质基础。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是东北林区人工林建设中重要的三大造林针叶树种之一,定量模拟长白落叶松枝条特征因子及其生长动态是研究木材质量、树冠结构和生物量、树木竞争状态及林地生产力的基础,是研究树冠、单木和林分动态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科学合理经营决策的前提。本研究利用黑龙江省11块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样地内77株解析
学位
尽管抗生素类药物盐酸四环素在水环境中的检出浓度低,但伴随着水土流失过程,土壤和水体中的盐酸四环素不断迁移富集,其在环境和生物体内持续累积和富集会加剧水土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针对盐酸四环素的性质和结构特点来寻找一种经济、高效的去除方法对于保障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主要通过水热法制备合成具有增强光催化活性的TiO2基光催化体系用于盐酸四环素的降解研究。在Ti
学位
小蜂科Chalcididae隶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小蜂总科Chalcidoidea,作为农林害虫的寄生性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抑制起到重要作用,也是一类极其重要的生物资源。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小蜂科的整理和研究,对其进行分类鉴定,丰富我国生物多样性,为生物防治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在东北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的馆藏标本基础上,通过在学习期间本人及实验室成员利用网扫采集、黄盘诱集、马氏网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