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交通肇事罪中的“逃逸”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524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在此背景下发展较快,但是随之而来的交通事故发生的相当频繁,因此,我们对交通肇事罪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而交通肇事后逃逸是目前行为人经常选择的行为,不仅造成被害人的伤害,而且给国家机关追究其责任带来相当大的困难。鉴于此,我国现行刑法第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虽然交通肇事后的逃逸及其逃逸的结果对本罪的量刑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基于法条的简洁性以及在司法实践中案件的复杂性,使得对“逃逸”的理解引起很大的理论及其实践方面的争议。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法条结构的分析以及对相关司法解释的分析,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各种问题进行梳理,以期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对处理交通肇事的逃逸案件有所帮助。本文第一部分是关于交通肇事中“逃逸”之立法沿革。因为如果我们只是参考现行刑法,不难发现的确存在比较模糊的地方,甚至于很多司法解释与刑法的基本理论学说是相互冲突的,无法解决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探讨一下我国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立法背景、立法沿革,并简要探讨一下域外有关交通肇事“逃逸”的立法例。通过一定的认识与对比,从而从根本上能够阐述清楚一些基本问题,解决不必要的困扰。笔者通过对现行刑法,1979年刑法以及国外许多的相关规定的阐述,以期更好地把握交通肇事犯罪逃逸的立法精神,从而准确的分析现行刑法之规定。本文第二部分是对刑法第133条的法条分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了探讨。首先,对交通肇事罪基本条件进行了一个简要分析,因为若要更好的理解“逃逸”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厘清基本犯成立的问题。本文从犯罪构成体系方面及其主观罪过的角度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对于基本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是十分合理并切实可行的。其次,对交通肇事罪中“逃逸”的解析,也即对第133条加重处罚情节的探讨。根据《解释》的规定来理解“逃逸”,即“以逃避法律追究而离开事故现场的行为”,但是有很多复杂的情形按照这种规定是包容不进去的;另外学者们将“逃逸”本身视为“作为”或者“不作为”。根据笔者的分析,这些观点都虽有一定道理但又都不能自圆其说,于是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将“逃逸”纳入整个条文中做一种体系性的解读——仅从字面上将其理解为单纯的作为,对于肇事后的其他伴随情况,将视为同“作为”并列的“其他”。最后,对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的探析,即对第133条再加重情节的解析。本文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发现如此理解将会出现逻辑上的混乱;同时也将无法解释“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其他复杂情况,并且没有办法根据行为人的主观罪过进行判断,相当于规避了理论争议的焦点。另外,若是在司法实践中根据解释的规定断案的话,很难解决诉讼中的证明问题,无法保持三个罪刑单位之间的协调关系,悖离了立法的精神。据此,笔者提出寻求一条新的解释之路:将其理解为“行为人在逃逸过程中又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另外的人死亡”;由于是第二次肇事行为,并且情节与结果均比第二罪刑单位恶劣,因此处以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是相当合理的,符合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本文第三部分是对“逃逸”问题的专门探讨。首先,对于“逃逸”的概念进行了讨论。虽然司法解释对逃逸的概念作出了明文规定,但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其规定在逻辑上是矛盾的;在理论界虽然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是这些含义各有侧重,或者缩小或者扩大了逃逸的外延,在司法实践中将难以操作。另外对于逃逸这一情节到底是定罪情节还是量刑情节,在理论界也存在不同的观点。笔者通过分析各种观点的利弊,得出自己的结论:即对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只能作为量刑情节来适用;刑法之所以加大对逃逸行为的处罚力度,正是针对性地惩治逃逸行为及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其次,本文对“逃逸”的性质进行了深入分析。目前在理论界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将其视为“作为”,一种将其视为“不作为”。但是笔者认为,将其视为“不作为”在义务来源上产生了新的矛盾,笔者赞同“作为”的观点,但是和其他学者又有所不同,即:将“逃逸”简单的就理解成“作为”,而将交通肇事后的其它种种伴随情节视为与“作为”并列的“其他”。由此将形成一种比较清晰的体系解读思路,以避免上述两种观点的困惑。本文第四部分是对关于“逃逸致人死亡”的论述。由于在司法实践中,因交通肇事致被害人重伤与死亡的事件屡见不鲜,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案例尤为常见,其危害性、社会影响均较普通的逃逸行为更为严重。所以笔者对“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因逃逸致人死亡”中“人”的范围,以及行为人的主观罪过进行了全面分析。首先是对概念的界定,笔者简要阐述了当今的各种学术观点,为后文进一步的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其次分析“逃逸致人死亡”中的“人”的范围到底是什么。有观点认为只是包括最初肇事中的被害人,有的观点认为只包括二次肇事中的被害人,第三种观点认为既包括最初肇事中的受害人,也包括二次肇事中的受害人。本文结合解释的原理及其法条本身的结构得出结论,认为此处的“人”仅仅包括二次肇事中的受害人。最后本文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罪过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存在“过失论”、“过失兼故意论”以及“过失兼间接故意论”三种观点。笔者认为,第一种“过失论”即因逃逸致人死亡应仅限于过失致人死亡的观点更为合理,并给出了充分的论证理由。综合本节第二及第三问题的结论,本文得出结论,刑法第133条中“因逃逸致人死亡”仅仅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过程中,又过失致新的被害人死亡的情况。由于是二次肇事,情节更恶劣于第二量刑单位,故应处“七年以上十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其他文献
随着贵州近年来旅游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策的持续推进,作为最具贵州特色和亮点的傩文化名片——安顺地戏面具,也在蓬勃发展。地戏中的面具元素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旅游产品上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特色城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西部地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缩小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党
竖向不规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受其刚心和质心互相偏移的影响,极易产生扭转效应致使部分构件内力或变形过大而导致结构提前倒塌。为探讨竖向不规则钢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规律,探究加设偏心支撑能否比加设中心支撑更好地减弱竖向不规则钢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以及偏心支撑的何种布置方式更为合理,对某L型竖向不规则纯钢框架结构、在相同布置方式下分别加设了单斜杆式中心支撑及D型偏心支撑后的L型竖向不规则钢框架结构进行抗
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繁荣与进步,但是由于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地球的生态环境也随之变得危机重重。频发的自然灾害与各种极端天气,似乎在警示着人类
20世纪80年代,德国在法学理论和司法实务中对土壤污染责任主体的认定,突破了以往侵权责任主体认定的范畴,引入“状态责任”,细化责任主体范围,明确责任内容划分,厘清多重责任
我们正处在一个由纸质媒介向电子媒介转化的时代,在这个大背景下,书籍也开始电子化,出现了电子书的概念与相关产品。作为信息时代的一项新兴产品,电子书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由于
食品的质量和安全要得到障,必须依靠完善的食品质量监管体系,其中,食品的检验方法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使用苯甲酸、山梨酸在食品中的应用原理及讨论液相
为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的高危因素 ,对 ICU30例机械通气 (MV)病人行呼吸机管路及附属部件和病人气管深部分泌物的细菌培养。结果 :呼吸机使用前其管路及附件细菌培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金融体系也在改革和开放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在加入WTO五年后,我国按照协议在2006年12月全面开放了国内金融市场,
以CNKI收录的“一带一路”研究相关期刊文章为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和Pajek,绘制了相关知识图谱,进而探究国内“一带一路”研究的热点领域、演化趋势及合作情况。研究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