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衣壳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rjsd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属于黄病毒科(family Flaviviridae)的黄病毒属(genus Flavivirus),是一种通过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虫媒病毒)。在1947年首次从猕猴身上分离出寨卡病毒后,1954年人类感染寨卡病毒首次在尼日利亚(非洲中西部国家)被报道。半个世纪以来,记录在册的不到20例人感染病例,而且大多数都是来自于黄热病毒的血清学调查。在非洲的虫媒病毒研究和在亚洲发热病况的研究期间,从多种不同类型蚊子中分离出了寨卡病毒。首次被报道的寨卡热的暴发在位于西太平洋上的密克罗尼西亚岛群中的雅浦岛;在此之后,2013年和2014年又出现了更大规模的流行性疫情,疫情发生于南太平洋的法属波利尼西亚,大约有三万例症状感染者。之后疫情在一些小太平洋岛屿暴发过,有2014年的新喀里多尼亚岛、库克群岛和复活节岛,以及2015年的瓦努阿图岛、所罗门群岛、萨摩亚群岛和斐济。2015年,寨卡病毒首次出现在美国(三月份出现在巴西),到2016年1月底,寨卡病毒已经波及美洲南部、中部和北部以及加勒比海的超过20个国家或地区。11月份,西非的佛得角共和国寨卡病毒疫情暴发。寨卡病毒的感染被描述会伴随着严重的神经性并发症:在法属玻里尼西亚成人中表现为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在巴西新生儿中表现为小头症。  一般认为,靶向病毒组分的抗病毒药物研发是一种更加安全的策略,因为这种策略能够使宿主体内代谢稳态可能受到的干扰最小化。目前,在药物设计过程中,针对以E蛋白和不同NS蛋白为靶点的抗病毒化合物的研发存在很多局限性,如化合物的选择性差、药物动力学参数不及预期、稳定性差、渗透性差、基于细胞实验的无活性、低效等。衣壳C蛋白可以作为一种有前景的靶标,因为它在寨卡病毒生态学中扮演中至关重要的作用。C蛋白在寨卡病毒生命周期中,参与着包裹病毒遗传物质核衣壳的组装以及病毒复制过程中通过结合胞内蛋白来调节细胞代谢、凋亡及细胞的免疫响应。而组装过程C蛋白的结构、以及基因组组装时基因是如何靶向衣壳蛋白上的位点是该领域主要的难题。C蛋白结构的解析将有可能会帮助人们对寨卡病毒致病机理提供突破性的认识,因此,对ZIKV的C蛋白结构的解析及其功能实验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本实验着重研究解析了寨卡病毒C蛋白的结构,获得1.9(A)分辨率的数据。寨卡病毒C蛋白为二聚体,每个单体含有四个α螺旋区域和一个长的pre-α1loop区。在与其他解析出来的WNV(West Nile virus)C蛋白、DENV(dengue viruses)C蛋白相比较发现,该独特的pre-α1loop区赋予寨卡病毒拥有特别的疏水特征。同时,实验发现寨卡病毒C蛋白具有结合不同类型核酸片段的能力,包括单链、双链的DNA和RNA片段。通过共聚焦显微镜验证了寨卡病毒衣壳蛋白能够与脂滴(LD)相互作用,并且pre-α1loop上氨基酸F27,K31和R32的突变会导致衣壳蛋白与脂滴结合能力的丧失。通过靶向闭塞顶部“层面”形成腔体,来阻止ZIKVC蛋白与脂滴的相互作用,进而阻断ZIKV的复制,或许可以成为一种病毒抑制剂的新研发途径。通过对ZIKV C蛋白结构的分析得知,α4螺旋区具有高度正电荷表面,该区域对于结合核酸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发现都将极大提升我们对寨卡病毒C蛋白的认识,也为靶向C蛋白的抗病毒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于HIV免疫相关分子的两项研究中:其一,多聚谷氨酰胺结合蛋白1(PQBP1)是HIV-1感染树突细胞时应激依赖环化鸟苷单磷酸-腺苷单磷酸合成酶(cGAS)先天免疫响应通路中的cGAS的临近受体。正如一级结构预测蛋白氨基酸序列内部无规则性结果那样,PQBP1全长蛋白的结晶工作具有挑战性。它与cGAS存在某种相互作用,经过本实验现有的实验结构并未发现PQBP1能够在体外直接与cGAS相互结合,虽然cGAS有结合核酸的能力,但是PQBP1在与之前报道的Y状结构DNA片段的体外柱层析结合实验中,并未发现两者存在相互作用;其二,通过酵母表面展示技术筛选出的HIV-1囊膜蛋白gp120截短体V61蛋白,其作为抗原表位与VRC01抗体结合时,具有比gp120更强的亲和力,本研究希望通过解析V61与VRC01抗体的结构形态,比较与之前解析的gp120和VRC01抗体的结构形态,来阐明结合能力增强的分子机理。但是,由于V61蛋白处于gp120高度的糖基化区域,对于蛋白的结晶工作带来了困难,本实验未能实现复合物晶体的结晶。
其他文献
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为伞形科柴胡属植物,是药用柴胡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中所含的主要有效成分柴胡皂苷类是一种齐墩果烷类型的三萜皂苷。目前,国内外对于柴胡皂苷的生物合成研究还很不深入。本文采用改良的trizol方法,成功的提取了北柴胡总RNA,然后以提取的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首次从北柴胡中克隆得到HMGR、IPPI、FPS和β-AS基因—4个柴胡皂苷合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水环境监测也愈显重要。目前成熟的水质检测方案均需大型设备,分析时间长、过程复杂和繁琐,且需要人工操作,无法实现长时间自治的实时监测。为建
近年来,基于微悬臂梁的生化传感器以其极高的探测精度和灵敏度,易于大规模制造和生产等优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种生化传感器在微悬臂梁的表面固定有生化探针,当传感器
硅PIN探测器因其结构简单、高灵敏度、线性响应好、抗辐照性能强、真空性能稳定等优点,在核辐射探测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超薄硅PIN高能粒子探测器因其在粒子能量测量
氧化锌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具有丰富的微米和纳米结构,并且有优异的光学、电子和压电性能,在光电器件及压电器件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从氧化锌微米/纳米结构材料的制
锌指抗病毒蛋白(Zinc-finger antiviral protein,ZAP)是一种特异性的抑制某些病毒的宿主限制性因子。ZAP可以抑制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及辛德比
自从2003年报道了使用氧化锌半导体制备透明的薄膜晶体管器件之后,透明氧化物半导体得到了广泛关注。透明氧化物半导体通常都具有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并且在可以见光区域透明
磷脂酰肌醇激酶在许多人类疾病如癌症、疟疾、阿尔兹海默症和糖尿病中都有重要的功能。在磷脂酰肌醇激酶中,磷脂酰肌醇4位激酶Ⅱ型α亚型(PI4KⅡα)主要定位在反式高尔基体网
随着集成电路设计和工艺水平的不断进步,SoC的设计方法和技术在集成电路产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国内外很多的研究机构和企业都将SoC列为重要研究项目。  本文首先对当前
片上系统(System on a Chip,SoC)是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的重要发展趋势。系统核心算法设计是SoC的基础,对相应SoC的性能至关重要。由于诸多通信设备都通过SoC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