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障碍因素与对策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科学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带一路”战略为消化国内建筑业及其相关产业产能提供了机会。作为我国西部内陆省份的四川省,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四川省建筑企业“走出去”参与对外承包工程迈上新的台阶。四川省建筑业“走出去”发展水平低,外向度不高,对外承包工程参与度低,面临诸多障碍因素,对四川省建筑业企业“走出去”参与对外工程承包障碍因素进行全面研究并给出相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对四川省建筑业市场进行现状分析、对外承包工程情况调研摸底,采集整理有效的数据和相关信息;其次,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和企业座谈等方法,整理出96个影响四川省建筑业企业对外承包工程障碍因素,基于问卷调研的结果,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找出关键障碍因素并分类,确定了由25个指标组成的5个关键障碍因素;最后,结合四川建筑业实际情况,借鉴其他省的优秀经验,针对关键障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论文所确定的四川省建筑业对外承包工程关键障碍因素及其相关对策建议,对于提升四川省建筑业“走出去”对外承包工程发展能力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供相关建筑企业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提供决策参考,并为政府相关部门在“走出去”发展政策制定中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区域森林高度的精确测定有利于降低森林碳汇估算的不确定性,对陆地碳循环、全球变化等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一种主动遥感技术,激光雷达能够快速精确获取森林垂直结构信息,在森林高度反演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中星载
罗马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鼎盛时期版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版图总面积约为500万平方公里。在古罗马时期(公元前146年至公元前435年),突尼斯南部被视为干旱区农业发展的象征,这一地区曾是古罗马庞大的北非边境军事防御系统的一部分,控制着撒哈拉平原通往突尼斯北部高原的陆上通道。古罗马边境军事防御体系主要由军事防御设施子系统、军事供给子系统和交通子系统三部分组成。古罗马致力于建设军事防御设施,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背景下,农作物病虫危害日益加剧,传统植保调查以点代面的方式无法获取区域完整病害发展过程信息,迫切需要开展时空连续的高精度病害监测研究。近年来,空间遥感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作物病害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然而现有基于遥感技术的作物病害监测研究对不同尺度的病害光谱响应和变化规律认识还不够深入,在耦合多源数据进行大尺度病害遥感监测的算法和模型上还不够完善,同时也存在地面样本量不足
森林是陆地生物圈关键组成部分,它具有净化环境和水土保持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森林冠层高度是森林结构参数之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森林生态健康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森林生物量是衡量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关键指标,精确获取森林冠层高度是减少森林生物量的估算误差的有效途径,并有利于降低碳循环相关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本文基于近两年最新分发的两种不同模式的星载激光雷达数据(ICESat-2/ATLAS和GEDI
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是地表能量通量的一个重要物理参数。地表温度数据是众多环境研究的基础数据。然而,现有地表温度产品的空间分辨率较低,导致热混合效应,限制了地表温度数据的应用。以往的研究表明,地表温度空间降尺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开展地表温度空间降尺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针对现有的地表温度空间降尺度方法并未同时考
森林作为陆地占地面积最大的地类,对人类生活环境,生物的栖息以及全球碳循环发挥着关键作用。森林火灾对森林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在众多的森林自然灾害类型中居于首位,监测森林火灾发生后在遥感影像时间序列中首次出现的火烧迹地时间点和空间范围,对于森林的受损评价、管理、碳核算以及森林恢复的管理极为重要。森林火烧迹地在遥感影像中的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而现有的检测方法基于像素级别的研究较多,遥感影像时间序列中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侵袭武汉,因为临近年关、全国人口流动频繁、病毒传播范围广,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快速漫延至全国其他省份,抗疫行动及疫情的传播控导致许多建设项目和企业无法按时开工,人力流动、物流、材料运输、进出口等都受到巨大限制,本文将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的角度,讨论疫情复工背景下的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风险管控研究。本人在梳理了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面向疫情复工背景下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类项目
对净辐射通量(Rn)、土壤热通量(G)、感热通量(H)和潜热通量(LE)等地表能量平衡分量的观测和研究,在陆面过程模式模拟和气候预测,解决气象、环境、农业、社会和经济等问题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地球表面能量和物质交换影响着区域气候格局以及气候变化过程。净辐射通量(Rn)是地球表面的主要能量来源,从能量平衡角度理解,它主要作用于以下几方面:一部分能量用于加热空气,被称为感热通量(H);一部分能量参与
水资源匮乏一直是制约我国西北内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山地冰川和高山积雪是巨大的固体水库和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因此,研究冰雪消融对我国西北内陆水资源管理乃至全球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局限于单条冰川的研究方式不同,遥感技术为大面积冰川资源调查和冰川消融等提供了更有效途径。在表碛覆盖区,冰川消融速度与其上覆表碛温度密切相关。为了实现基于遥感资料的冰川消融估算,本文针对冰川表碛区遥感温度产品适用性
由自然和人为因素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表层地球系统发生剧变的风险不断增加。极端天气、北极甲烷爆发、永久冻土层退化、新型病毒等问题的出现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全球环境变化的负面影响,一次次向我们预示着“人类世”时代面临气候失控的可能性。因此,本论文将全球变化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区域气候变化及其水文响应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选取中高纬寒区对全球变化响应强烈的典型流域——黑龙江流域为研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