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O2电池用碳基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e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化石能源过度消耗产生的CO2排放激增,导致全球变暖等严峻的环境问题。除了减少CO2排放量之外,迫切需要从大气中捕获和利用CO2以有效解决温室效应。幸运的是,Li-CO2电池作为一种新兴的储能设备,具有环境友好、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高等特点。不仅能够通过捕获CO2以及相应的Li和CO2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来缓解温室效应,而且在未来火星探测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但是,CO2还原反应产生的放电产物Li2CO3是一种不溶性宽带隙绝缘体,在热力学上不利于电化学分解,从而导致充电过程中CO2析出反应的动力学缓慢。此外,正极表面不溶性Li2CO3的积聚可能会进一步抑制CO2和Li+扩散,并减少正极的有效反应空间。所以,Li-CO2电池通常表现出过电势高,能量效率低,倍率性能差以及循环寿命短等问题。因此,设计并开发高活性催化剂以促进CO2和Li2CO3之间的可逆转化,是实现高性能Li-CO2电池的有效方法。我们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
  (1)经过一步水热以及高温煅烧处理成功合成了钌纳米颗粒均匀锚定的多孔中空碳纳米球(RuAHCNs),并将其作为Li-CO2电池正极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完全放电过程中,电池在100mAg?1的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高达11194.4mAhg?1。此外,100mAg?1下,限容1000mAhg?1时,RuAHCNs能够稳定循环50圈以上,并且保持着较小的过电势(<1.38V)。采用SEM及XPS等技术,详细地表征了RuAHCNs正极在第一圈及第十圈循环后的形貌及化学组成,有力地证明了放电产物的可逆生成及分解,表明RuAHCNs正极具有优异的双功能催化活性。
  (2)为了更好提升材料的催化性能,我们进一步对纯碳基材料进行了修饰处理,并与具有双功能催化活性的钌纳米颗粒相结合,设计合成出具有协同效应的双功能正极催化剂。采用简便的水热反应及随后高温热处理制备出氮硫共掺杂石墨烯担载超细Ru纳米颗粒,并将其作为Li-CO2电池的正极催化剂。石墨烯材料本身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及良好的导电性。另外,在石墨烯中掺杂氮和硫杂原子,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变碳材料的表面极性和电子结构,而且能够显著提高材料的电催化活性以及对CO2/Li+的吸附能力。更重要的是,双功能超细Ru纳米催化剂可以显著降低放电产物Li2CO3的分解电压。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100mAg?1时,Ru/NS-G正极表现出超高的放电比容量(12448mAhg?1)及库伦效率(94.6%)。在限容1000mAhg?1时,Ru/NS-G正极可以稳定循环100圈,过电势低于1.40V,呈现出优越的循环稳定性。
  (3)采用简便的一步水热法制备出具有交联结构的超薄K-?-MnO2纳米花与碳纳米管的复合物(K-δ-MnO2/CNTs),作为Li-CO2电池正极。K-δ-MnO2/CNTs复合材料的互连网络结构能够维持电极的多孔结构,有利于电解液的渗透和CO2扩散,并暴露出许多活性位点。同时,占据K-δ-MnO2层间空间的K+不仅可以稳定催化剂构型,促进电荷平衡,而且可进一步提高材料材料的电导率和Li+扩散速率。因此,K-δ-MnO2/CNTs正极对于Li2CO3的形成/分解表现出极好的电催化活性。值得注意的是,作为Li-CO2电池正极,在100mAg?1的电流密度下,材料表现出较低的过电势(1.05V)和较高的能量效率(87.95%),优于大多数目前的报道。此外,K-δ-MnO2/CNTs正极可以稳定运行超过100个循环,且过电势维持在1.20V以下。即使在电流密度升高到1000mAg?1时,电池的过电势也只有1.47V,说明材料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
其他文献
甲烷是非常重要的温室气体,其摩尔温室效应是CO2的20-30倍。甲烷厌氧氧化是控制和削减甲烷排放的重要过程,在淡水系统中,甲烷厌氧氧化每年可以削减200t的甲烷,超过甲烷排放总量的50%,因此甲烷厌氧氧化过程在控制全球温室效应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锰氧化物(主要是MnO2)在海洋系统和淡水系统中分布广泛,由锰氧化物驱动的甲烷厌氧氧化反应被称为锰型甲烷厌氧氧化,该过程不仅对生态系统中甲烷的消减具
学位
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两者的关系上,提出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发展原则。而生态环境概念中的核心要素——水资源,则必然需要得到大力保护。御临河作为长江一级支流,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当前御临河干流区域水环境总体状况良好,全年水质基本稳定在Ⅱ-Ⅲ类,但是随着两江新区建设的全面展开以及各项与
学位
我国污水排放量逐年攀升,污水厂处理任务量也一直居高不下,而随着能源、资源短缺和全球气温变化等问题的日益凸显,低碳处理、能源开发和资源回收等也成为现行污水厂发展变革的长远目标和迫切需求。基于厌氧氨氧化过程的脱氮工艺,可以大幅度减少曝气量并允许污水中碳源用于产甲烷进行能量回收,这对于降低污水厂能耗和实现能源自给均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但目前由于厌氧氨氧化细菌(AnAOB,anaerobic ammoni
学位
制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水污染控制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为了实现水污染行动计划的目标要求,陆续发布了地方污水厂准Ⅳ类污染物排放标准,引发了行业领域的广泛讨论和争议。总体来看,现有争议主要侧重于准Ⅳ类提标改造在水环境治理上的必要性与效果以及在技术上的可行性、手段及影响,而由于实施新标准所带来的全社会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尚未得到重视和研究。准Ⅳ类标准提标改造固然会带来本地水环境改善效果,但
随着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广泛用于治疗人类和动物细菌感染的环丙沙星(CIP)抗生素,因过量使用而导致的生态环境危害日益严重。水环境中残留的CIP含量不断增加,是地表水体中检出率较高的抗生素之一,是目前公认的新兴污染物。水中痕量CIP及其残留物具有生物毒性,并且可能衍生抗生素抗性细菌,最终导致药物效能减弱和人类健康风险明显增加。因此,从水体中去除CIP显得尤为重要。  但在CIP废水的实际处理过程中,
学位
同步硝化反硝化(SND)脱氮系统具有节约能耗、占地和外加碳源等显著优势,但稳定运行系统构建的不确定性及脱氮机制的不明确性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和工程应用。考虑到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微生物系统多样性好、生物量多、运行稳定等优点,课题以SBBR为基础,研究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和添加亚硝酸盐,在间歇曝气的SBBR中成功构建了处理效果稳定的强化SND脱氮系统。通过调整进水氮源组成并跟踪全周期污染物的变化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腾飞,城镇化率快速增长,山地城市面源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城市中交通发达,道路众多,是城市地表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并且由于车流量大,在降雨时,道路径流中裹携的污染物也较多,对城市面源污染贡献巨大。城市中道路的主要材质有水泥及沥青两种,新城区主要以沥青道路为主,老城区主要以水泥道路为主,但已有的相关研究对两种材质道路径流中污染物迁移转化的特征的分析仍比较浅显,对径流中各污染物迁移转化
学位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作为难降解有机药物,已频繁且相对高浓度的出现在各水生环境中,会对人类及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是微污染物指示剂的典型药物。常规水处理工艺无法有效去除CBZ,而深度处理技术也由于工艺复杂、运行成本高等缺点导致无法大规模应用。本课题以MnO2降解CBZ为基础,研究Mn(Ⅲ)在δ-MnO2氧化CBZ中的作用,并讨论了化学结构对MnO2氧化CBZ的影响。主要研究
学位
好氧颗粒污泥(AGS)具有紧实的结构、优异的沉降性能,无需二沉池及添加絮凝剂降低出水浊度,因此可降低污水厂的占地面积及运行费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AGS启动时间较长,造粒机理不明等限制了其应用。胞外聚合物(EPS)对微生物聚集体的形成及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且不同形态的EPS对污泥聚集具有不同作用。而目前关于颗粒化过程中EPS中蛋白质(PN)、多糖(PS)含量及结构变化的研究较多,但是关于颗
学位
大气中的甲烷对当前全球变暖贡献占20%,并以0.5%~1%的速度逐年增长。金属型甲烷厌氧氧化可以有效地消减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但复杂的物质传输和电子传递机制导致了甲烷厌氧氧化古菌生长周期长、代谢速率慢以及甲烷厌氧氧化速率低等缺点。电子梭可以循环往复地参加氧化还原反应,提高胞外电子转移速率,强化污染物厌氧生物处理的效果,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电子梭促进甲烷厌氧氧化菌胞外电子传递通量,强化金属型甲烷厌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