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主义从性质上看,属于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它是指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在民族意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本民族至高无上的忠诚与热爱,是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以及在这种理论和政策的指导或影响下的追求、维护本民族生存和发展权益的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我们可以把民族主义概念看作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但是,由于民族主义的诸表现形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表现的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又可以把民族主义看成两大对立的体系:即极端民族主义(或非理性民族主义)和理性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演进中常常会导致民族问题、民族矛盾甚至民族仇恨,对历史的发展起消极作用;理性民族主义则是民族和解、民族融合的黏合剂,对历史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中国的民族主义,起源于“华夷之辨”,到近代,经历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反帝反封”,中国民族主义实现了其理论形态的现代转型与重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的抗日民族主义逐步高涨,最后达到了顶峰。它依次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即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前夕,为抗日民族主义思潮的第一次高潮;从“一二.九”运动到“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夕,为抗日民族主义思潮的第二次高潮;“七.七”事变后,随着全民族抗战的全面展开,抗日民族主义思潮高涨达到了顶峰。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思想内容非常丰富。主要表现为:一是主要中间政治团体、学术流派的民族主义思想。如国家主义派的政治民族主义、乡村建设派文化民族主义、自由主义派的政治主张等;二是蒋介石集团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措施所表现出的民族主义色彩,由于它把政党的利益临驾于民族国家之上,其民族主义思想也体现了集爱国进步性、政治专制性、文化保守性、经济垄断性于一身的特征;三是以民族爱国主义为根本立场,把民族爱国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主革命理论相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民主革命主张,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体现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谋求民族解放和国家民主富强的政治、经济、文化诉求。正确认识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思想,对我们进一步客观、公正地认识该历史时期各政治团体、学术流派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所发生的作用和影响,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深入研究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思潮,对于我们在今天全球化趋势下,正确对待民族主义问题有如下几点启示:一是正确把握民族主义的基本功能,充分认识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二是继承民族优良传统,高扬爱国主义主题;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厘清笼罩在民族主义思想上的迷雾;四是克服非理性民族主义,走和平发展的民族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