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六六(BHC)、滴滴涕(DDT)、艾氏剂、硫丹、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等有机氯农药,不仅广泛而持久地存在于全球环境,而且对生态系统、动物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为探讨有机氯农药对养殖牡蛎质量和水域环境的影响,本研究于2003~2007年在广东沿岸15个牡蛎养殖海域,采集3~4龄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剥离其需要研究的组织,冷藏运回实验室。样品经萃取、净化、脱水、层析、浓缩等处理后,用气相色谱仪、石英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有机氯农药含量。测定方法加标回收率为71%~94%,精密度优于10%。另外,水分测定采用烘干一称重法,脂肪测定采用溶剂萃取-干燥-称重法。主要研究结果与分析如下:
一、广东沿海近江牡蛎农药含量(ng/g湿重,下同):BHCs为0.20~1.2,平均0.72,明显低于埃及红海和韩国沿海贝类中的含量;DDTs为2.09~21.9,平均6.80,略低于近年福建沿海养殖贝类DDTs含量(1.6~21.6,平均为8.8),明显低于越南、埃及、韩国和我国大连海域贝类中的平均含量,略高于日本沿海贝类中的平均含量;平均含量较高的其它有机氯农药依次为硫丹Ⅱ(4.28)环氧七氯(2.09)异狄氏剂(1.86)。
二、广东沿海近江牡蛎质量状况:全部样品BHCs和DDTs含量(湿重,下同)均符合我国无公害水产品质量要求,p,p-DDE、α-BHC、β-BHC、γ-BHC、狄氏剂和异狄氏剂的含量均未超过澳大利亚卫生标准。与日本《肯定列表制度》(Positive List System)比较,γ-BHC、狄氏剂和七氯的含量未超标,但异狄氏剂最大观测值为其限量值5×10<-3>mg/kg(湿重)的2.4倍,硫丹最高含量为其限量值4×10<3>mg/kg(湿重)的21倍,硫丹平均含量略超过其限量值。
三、广东沿岸海洋生物质量状况:近江牡蛎样品中BHCs和DDTs含量在大部分养殖海域符合我国《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在个别养殖海域符合该二类标准。
四、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目前广东沿海近江牡蛎体有机氯农药致癌风险指数全部低于10<-5>,暴露风险指数全部小于1,处于可接受的风险水平。据此推测,广东人群因食用本研究海域养殖的近江牡蛎而受有机氯农药危害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个别采样点牡蛎体中少数农药致癌风险指数略高于美国环保局的建议值(10<-6>)。
五、珠江口珠海横琴岛近江牡蛎农药含量季节变化:γ-BHC、p,p-DDD、p,p-DDq、硫丹Ⅰ、硫丹Ⅱ和甲氧氯等的含量一般在冬季较低,β-BHC、o,p-DDT、狄氏剂、异狄氏剂、异狄氏剂醛、硫丹硫酸盐、七氯、环氧七氯含量的季节差异不明显,δ-BHC和艾氏剂只在冬季有检出,α-BHC和p,p-DDE在各季节均未检出。
六、横琴岛近江牡蛎农药含量组织分布:DDTs、异狄氏剂醛、硫丹硫酸盐含量在牡蛎的内脏团中较高,γ-BHC、p,p-DDT、异狄氏剂醛、硫丹硫酸盐含量在内脏团中较显著地高于外套膜中和闭壳肌中(p<0.01),硫丹Ⅰ含量在肌肉中明显低于外套膜和内脏团(p<0.01);β-BHC、δ-BHC、p,p-DDD、o,p-DDT、狄氏剂、异狄氏剂、硫丹Ⅱ、七氯、环氧七氯和甲氧氯含量的组织分布差异不明显;α—BHC和p,p—DDE在3种组织内均未检出,艾氏剂只在闭壳肌中有检出且含量很低。
七、广东沿海近江牡蛎体农药含量时间变化趋势: BHCs含量在2003~2005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但2006年总体略有上升,其中粤东的柘林湾和碣石湾、粤西的博贺港和水东港上升稍明显,珠江口相对较小,而在长沙湾、大鹏澳、横琴岛、广海湾略呈下降趋势。与1989~1993年的下降趋势不同的是,近江牡蛎体DDTs含量在2003~2005年总体呈上升趋势。两个采样点DDT/DDTs比值比正常值偏高,推测其附近水域可能有新的DDT污染源。2003~2006年广东沿海牡蛎体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异狄氏剂醛、硫丹、七氯、环氧七氯、甲氧氯含量在较低水平上波动。
八、研究展望:广东沿海近江牡蛎体DDTs含量反弹和近年的上升趋势,部分样品硫丹含量略超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限量要求,应当引起重视,对污染物的来源有待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