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语言本体论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sliuxi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为以钱钟书的语言本体论为研究对象,探讨的核心问题是:钱钟书对于哲学与文学中的言意关系究竟持有怎样的观点?   论文包括四个部分。绪言部分的主要内容为:论文选题的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相关背景材料。论文主体三个部分的逻辑关系是:第一,人是语言的动物,语言为人生日用之必须;言不尽"道",但舍言无以明"道",应当肯定"道"可以言说,语言具有表意和命名功能。第二,在承认"道可道"的前提下,才有所谓"言意之辨";"言意之辨"的结论是"言不尽意"。第三,正是由于"言不尽意",语言才可能具有"言外之意","言不尽意"为"言外之意"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空间。   第一章阐述钱钟书对"道、名、言"三者关系的看法,核心问题是"道"能否被言说和命名。   《老子》开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本意在于强调"道"不可言、"道"不当名,表达了对语言表意与命名功能的深切怀疑,蕴含着对语言的原初批判。中西方的哲学家、作家对语言的批判由来已久,其中以神秘主义最为极端。神秘主义主张弃绝语言,认为"知者不言"、"圣默然"。钱钟书认为神秘主义矫枉过正,言莫能行,不能自圆己说。通过有意误读这句话,钱钟书揭示"道"不可言而致"多言","道"不可名而致"多名"。他意在强调"道"可道、可名的一面。   钱钟书认为神秘主义弃绝语言的主张源自"大道绝对待而泯区别"的世界观。神秘主义认为有语言即是有拣择,有拣择则生分别,"鉴差别异即乖反朴入浑,悖平等齐物之大道"。但是,老子本人的论说也无法避免"分别法"与"拣择见",体现出神秘主义无法克服的内部矛盾。钱钟书认为神秘主义有其独特的言说策略:第一,泯正反而同之,取消可言与不可言的矛盾对立。或等言于不言,或以权宜方便自解;第二,运用"反者,道之动",即"否定之否定"的原理,或以言去言,或正言若反,或以默佐言。   "道"与"名"可以理解为"名实论"的关系。"名"涉及到指号、涵义和指称三个要素。钱钟书认为不能把语言文字与"名"直接等同,指号与指称通过涵义作为中介而产生联系。名求傅实,字(言)取有意,因此名实关系不等同于言意关系。钱钟书从变化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可名非常名"的论题,认为指无定名,名逐物而迁;名无定指,涵义变而指称亦随之变。名为实之宾,但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事物命名是认识事物的前提条件,知名始能辨物;"有实无名"的事物不落言说,难入思维,虽有而若无;"有名无实"的事物是"虚构(的)存在",对人的认识产生误导作用,使人"因名之既有而附会实之非无"。对名实关系的辨析也是钱钟书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他认为诗文之词虚而非伪,有涵义而无指称,因此不应当对文学作品控名而责实;分析具体文学现象时,应当辨清名称的真实涵义,不能轻心轻信,顾名忽实。   第二章阐述钱钟书对"言、象、意"三者关系的看法,核心问题是"言能否尽意"和"《易》之象"与"《诗》之比"的差异。   中国古代的"言意之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观点:"言不尽意"说;"立象以尽意"说;"忘言忘象得意"说;"言尽意"说。其中,钱钟书认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说最切情入理,圣人之意或不尽于言,然亦不外于言;钱钟书对"《易》之象"的论说直接渊源自王弼的"忘言忘象得意"说。通过对"以禅喻诗"的辨析,钱钟书集中阐发了他对"言意之辨"的看法。他认为严羽"以诗成有神,言有尽而味无穷之妙,比于禅理之超绝文字",是其过人之处。但谈艺者不可将诗与禅等同而论。禅宗主张不立文字,视文字为筌蹄;诗则以语言文字为安身立命之本;禅宗之于文字,不即而可离;诗之于文字,即而不离。禅人可止于妙悟,不着言说;诗人妙悟之后,必须将所悟付诸文字。禅人参悟可不拘于文字,最忌死在言下,故可得意忘言;品诗则须体味文字之妙,最忌离言说意,故舍理路言诠则无妙悟可言。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象"。钱钟书的隐喻理论与亚里士多德、理查兹的相关论说、中国传统典籍,如佛教中的相关理论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钱钟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钱钟书对比喻之两柄与多边关系的论说是对隐喻理论的重要贡献。钱钟书认为文学是形象的艺术,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特点。说理著作中也使用隐喻,原因在于"理赜义玄,说理陈义者取譬于近,假象于实,以为言几探微之津逮,释氏所谓权宜方便也。"通过对比《易》之象与《诗》之比,钱钟书认为不能把文学隐喻与说理隐喻混为一谈。首先,二者性质不同:《易》之象是"指示意义之符(sign)",象与意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对的任意性,可以同类替换;《诗》之比是"体示意义之迹(icon)",象与意具有同构关系,不能随意替换。其次,二者的作用和地位不同:《易》之象是传达义理的工具,故得意可以忘象忘言;《诗》之比是情感的"客观对应物",意出于象并以象为归宿。   第三章阐述钱钟书对"言外之意"的论说,核心问题是言外之意与言内之意的关系。   钱锤书认为"春秋笔法"的本质在于"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与文学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有相通之处,而"意尽于言"、"事尽于形"并非文学语言的理想状态。钱钟书把诗歌的"言外之意"分为两种:含蓄与寄托。"含蓄"是指未明言之意寓于字里行间,"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却"不外于言"。读者仅须循"诗内之言",即可得"言外之意"。"寄托"是指"言外之意"不蕴于"诗内之言","言在于此,意在于彼"。读者如果不求之文外,则难以领会"言外之意"。   钱钟书对中国传统诗学中的"比兴说诗"持批评态度。他认为"比兴说诗"是将《诗》之比当作《易》之象来解读,舍象忘言而求"寄托"之意,弊病在于索隐附会、穿凿罗织。如果不依靠索隐注解,读者难见"寄托"之意,因此"比兴说诗"背离了文学文本自足性的基本原则。"比兴说诗"是"有寄托"之"诗无通故达诂",即诗歌的意义不显露亦不游移,其最终目的在于推论作者本心、作品本事。"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是"无寄托"之"诗无通故达诂",即诗歌的意义不显露而亦可游移,与当代西方的接受美学有相通之处。"赋诗断章"与"禅人活参话头"不是"比兴说诗",属于"无寄托"之"诗无通故达诂"。   钱钟书将绘画与文学相互参照,证明含蓄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艺术风格,扩大了"含蓄"所能涵盖的对象和范围。写意画和工笔画皆可以"意余于象";神韵诗与非神韵诗都能够"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含蓄"既与艺术作品自身的结构有关,也有赖于读者的接受心理。文学文本是一个"图示化构成",内部含有许多"不定点",读者须以想象填补这些"不定点",将其"具体化"。   钱钟书认为"神韵"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境界。他梳理了以"神韵"谈艺的历史源流:谢赫最早以"神韵"品评绘画,指图中人物栩栩如生,充满活力;司空图强调诗歌要有"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已开严羽论神韵之先河;严羽认为"神韵"是诗的最高境界,而非诗中之一品。钱钟书通过借鉴前人论说和古印度、西方的文艺理论,分别对"神"、"韵"和"神韵"的内涵作了界定。"神"是指通过思虑见闻获得但又超越思虑见闻的直觉;"韵"是指"取之象外,得于言表"的含蓄不尽之意;"神韵"是指可诉诸直觉的生动的含蓄不尽之意。钱钟书批评了王士祯的"神韵说"。他认为:王士祯误解了严羽,缩小了"神韵"的内涵;舍诗内之言而空谈"神韵";徒言"妙悟"是欺人之举。通过对"神韵"的辨析,钱钟书强调诗歌的言外之意应该本于诗内之言。   钱钟书的语言本体论强调语言是文学的安身立命之本,文学创作与文学鉴都应当以语言为中心。文学语言的各个要素,如声音、意义、格调、词藻、情意、风神等都对审美效果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也特别注重对语言修辞问题的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上图:唐逸览摄影/吴轶君  繁梅报春,花树成荫。在画家唐逸览位于西郊的“胜缘斋”中,到处可见欣欣向荣的草木,雀跃枝头的小鸟,宛如他笔下的百花百鸟,在这个初春的时节,分外令人心醉。   唐逸览是当代海派画坛颇具盛名的花鸟画家,生性豁达、谦和大气的他,热爱生活,广交朋友,脾气、性格像极了乃父——海派艺术大师唐云先生。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唐逸览自幼受父母熏陶喜爱绘画,17岁进入上海中国画院学习国画。在
生活于中晚明时期的李贽和身处十八世纪法国的卢梭关于自然人性的文艺思想,都对后世文艺思想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开展李贽与卢梭文艺思想比较研究非常具有必要性。通过对二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创新,虚拟化技术应运而生并出现在多个社会领域,而且在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一技术的出现,不仅降低了传统计算
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拥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构成了独具老舍特色的市民王国。老舍因为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特别崇尚写身边熟悉的人
名词、动词、形容词是三大基本词类。其中,名词用来指称事物,形容词用来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理论上,指称事物某一性质或属性的抽象名词必定对应着表示这种性质或属性的形容词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大多数高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多媒体技术应用在了教学中,大大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但是当前,多
伴随着现代化医疗水平的提升,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已经覆盖全国各地,而医保质量作为医院服务质量及技术水平评估的标准之一,其对于医院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保障制度
编程语言与计算机软件开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开发出优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关键;由于编程语言本身就是一项很复杂工作,也就使得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具有一定的难度;此外,随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工程项目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有效的渗透,为工程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所以建筑结构中安全性就变得尤为重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