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米塔夫·高希(Amitav Ghosh,1956—)是当代极具影响力的印度英语小说家,《饿浪潮》是其出版于2005年的一部后殖民环境小说,该作品展现了印度桑德尔本斯群岛的生态困境,该地区的生态敏感而脆弱,岛上的居民、土地、孟加拉虎、伊河海豚和红树林构成了作品环境问题和生态系统的核心。本文将主要从后殖民生态批评的角度,以印度穷苦居民的生存境况和西方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为切入点进行写作,设身处地去领会那些流离失所、任人宰割的族群辛酸的人生境遇,将全球南方背井离乡的边缘人的痛苦遭遇置于伦理和审美关怀的中心。
2010年,《后殖民生态批评:文学、动物和环境》的正式出版标志着后殖民生态批评学说在学界确立起体制地位,它是后殖民主义向“生态批评”的转向,它是建立在生态正义观念之上对人与环境、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新思考,旨在突破西方二元思想在“文化”与“自然”之间提出的对立,建立更为公正和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作者及《饿浪潮》作简要介绍,概述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及其发展历程,最后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从殖民者对潮乡地区自然与人的双重压迫入手,呈现该地区所遭受的生态扩张和生态掠夺,以及本土居民所遭受的严重种族主义迫害,指出即使对于世界上最边缘化的公民而言,也应该有权利有尊严地生活。同时,制定对社会负责任的环境政策可以保护星球的生物多样性。
第二章着重分析潮乡面临的生态困境,并对后殖民世界中的剥夺提出批判。本章探讨人与动物、人与土地、人与人关系的失衡:珍贵的伊洛瓦底海豚和孟加拉虎在物种主义的剥削下不断消失;流离失所者、土著居民和妇女群体要求社会公正,他们无家可归、格格不入,被迫与土地分离;而政府对难民的杀戮更是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第三章探讨小说中环境问题及饿浪潮的根源,并试图寻求解决之道。对于潮乡的人类和非人类居民来说,生存才是首要问题,因此必须坚持生存优先原则。其次,只有超越生态中心主义思维范式,方能改变第三世界穷人的生存境遇,改变失衡的生存环境。
结语部分指出关注人类社会中对有色人种、少数族裔以及贫苦居民的剥削和压迫是非常必要的,不仅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平等,也要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负责,对社会生态的健康发展负责。因为文化关切和生态关怀绝非本然对立,相反,二者可以在充分尊重不同地区生态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对话,直至和谐共存。
2010年,《后殖民生态批评:文学、动物和环境》的正式出版标志着后殖民生态批评学说在学界确立起体制地位,它是后殖民主义向“生态批评”的转向,它是建立在生态正义观念之上对人与环境、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新思考,旨在突破西方二元思想在“文化”与“自然”之间提出的对立,建立更为公正和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作者及《饿浪潮》作简要介绍,概述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及其发展历程,最后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从殖民者对潮乡地区自然与人的双重压迫入手,呈现该地区所遭受的生态扩张和生态掠夺,以及本土居民所遭受的严重种族主义迫害,指出即使对于世界上最边缘化的公民而言,也应该有权利有尊严地生活。同时,制定对社会负责任的环境政策可以保护星球的生物多样性。
第二章着重分析潮乡面临的生态困境,并对后殖民世界中的剥夺提出批判。本章探讨人与动物、人与土地、人与人关系的失衡:珍贵的伊洛瓦底海豚和孟加拉虎在物种主义的剥削下不断消失;流离失所者、土著居民和妇女群体要求社会公正,他们无家可归、格格不入,被迫与土地分离;而政府对难民的杀戮更是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第三章探讨小说中环境问题及饿浪潮的根源,并试图寻求解决之道。对于潮乡的人类和非人类居民来说,生存才是首要问题,因此必须坚持生存优先原则。其次,只有超越生态中心主义思维范式,方能改变第三世界穷人的生存境遇,改变失衡的生存环境。
结语部分指出关注人类社会中对有色人种、少数族裔以及贫苦居民的剥削和压迫是非常必要的,不仅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平等,也要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负责,对社会生态的健康发展负责。因为文化关切和生态关怀绝非本然对立,相反,二者可以在充分尊重不同地区生态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对话,直至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