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接近尾声,市场利率的波动成为常态,同时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影响中国市场利率的因素将越来越多元化,这种复杂的关联性导致的利率波动带来的利率风险,是各大金融机构必须重视的问题。比如在2013年6月下旬出现的“银行钱慌”事件,上海隔日同业拆解利率飙升至13.444%,这对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损失,金融机构对于规避利率风险的投资工具有着很大的潜在需求。这种环境下,2013年9月6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推出国债期货,首批3个五年期国债期货合约正式上市交易。这是中国时隔18年后再次推出国债期货,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国外经验来看,国债期货是最主要的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工具,在利率期货品种中占据重要地位。有理由相信,未来国债期货将在中国金融交易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参与到国债期货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新鲜交易品种,存在诸多研究意义,目前国内学者对于2013年9月以来国债期货正式运行以来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讨论国债期货重启的意义、在吸取试点时期国债期货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等方面,这些研究分析多以定性分析为主,采取真实交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章凤毛麟角。
基于上述背景和研究现状,笔者选择国债期货作为研究主体,对这个前沿领域开展研究。价格发现功能被普遍认为是期货的核心功之一,从国外研究来看,价格发现功能也广泛存在与各个期货市场。然而也有研究表明,部分期货市场并不具备价格发现功能。那么中国国债期货是否具备价格发现功能,哪些因素影响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呢?这些问题很有研究的必要,本文选取了国债期货正式运行以来的真实交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国债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通过考察国债期货市场和国债现货市场两者价格的关系,揭示它们之间价格发现的过程,指出目前国债期货是否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债期货运行的现状提出政策建议,这对于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文献综述部分,笔者对价格发现一词作了相关讨论和界定,整理了学术界的不同观点。对于研究价格发现所使用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指出研究价格发现经历了两个阶段:超前滞后关系研究阶段和量化研究阶段。前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分析期货与现货之间的均衡关系和领先滞后关系;后一阶段对价格发现的分析进一步深化,精细化研究贡献度、作用大小等各项指标。从国内外价格发现功能研究的实证情况看,存在着不同的研究结论,本文对于造成不同结论的原因也作了相关综述和讨论,在此基础之上对影响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本文在数据的选择上,时间区间落在2013年9月6日至2014年2月28日期之间。国债期货方面的数据,选择TF1403合约收盘价作为单个国债期货市场的数据,选择TF8888收盘价作为整体国债市场的数据;现货方面,选了GZ010512、GZ101308和GZ130008三款国债现货作为单个品种现货数据,选择了中债—国债5-7年全价指数(简称GZQJ)作为整体现货市场数据。将6组数据分为4个研究组进行实证分析,分别是TF1303对应GZ010512、GZ101308和GZ130008,TF8888对应GZQJ。
实证部的研究分为价格有效性研究和价格引导性研究两个部分,前者需要对国债期货数据及现货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分析国债期货价格的合理有效性,检验期货与现货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需要用到的计量模型包括ADF单位根检验、EG两步法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后者研究国债期货是否具有价格发现功能,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的引导关系,需要用到的计量模型包括Granger因果检验、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模型。其中Granger因果检验用来确立期货与现货价格的领先滞后关系,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用来分析价格短期波动对长期均衡的影响,脉冲响应函数用来分析期货与现货价格彼此的冲击影响情况,方差分解模型用来测定两者价格对整体冲击反应变化的贡献度。
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对国债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的协整检验表明,期货与现货之间存在协整,即两者在长期保持均衡关系。随后证明了四组研究对象的VAR模型是稳定的,在此基础上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对于单个国债现货产品,国债期货价格是国债现货价格的Granger意义上的原因,即国债期货价格领先国债现货价格;对于整体国债现货市场,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没有明显的领先滞后关系。
接下来对通过Johansen检验的TF1403、GZ101308以及TF8888、GZQJ两组进行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分析期货与现货在短期的调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单个市场的中,国债现货价格短期的变动更为敏感,说明现货价格受制于期货价格,期货市场在价格发现中占主导地位;在整体市场中,期货市场价格在短期变动中更为敏感,说明期货价格受制于现货价格,现货市场在价格发现中占主导地位。至此,对国债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研究已经初步得出了结论,接下来用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进一步证实之前的实证分析结果。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中,发现对于单个国债现货(GZ010512、GZ101308、GZ130008),国债期货的变动对于国债现货能带来更大的冲击;对于整体国债现货,国债期货的变动对国债现货的冲击较小。在方差分解模型中,实证分析结果也支持脉冲响应函数得出的结论。
综合各项实证分析结果,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国债期货与现货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种均衡关系的实现置信度为90%。对于个别国债现货来说,国债期货已经具备了价格发现功能,而对于整体国债现货来说,国债期货没有表现出价格发现功能。对于这个结论,本文认为主要与国债期货现阶段的发展情况相关,目前国债期货的交易量还不够大,金融机构的参与度还不高。同时单个国债现货的交易频率不高,导致成交价格缺乏连续性,特别是银行间国债交易,可能一周才成交一次。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第一,上交所与深交所的国债投资者可以关注国债期货带来的投资机会;第二,适当放开商业银行与保险机构直接参与国债期货的通道,通过引国债现货投资主体活跃国债期货的交易,促进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第三,丰富国债期货产品体系,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利率风险管理需求和交易偏好。
最后笔者作了研究展望,对于国债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可以在三个方面做出改进:①提高样本数量,使用高频数据;②建立国债期货对应的国债现货价格指数;③采用新的计量模型。
在研究方法上,笔者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及比较研究法。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采用实证分析研究国债期货,目前国内学者对国债期货的研究主要以宏观视角为主,多数学者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实证分析;②使用国债期货真实交易数据,目前还没有学者采用真实交易数据研究国债期货价格发现功能;③尝试将国债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分解为两个部分,即对单个国债现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和对整体国债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对两种情况分别进行研究。
本文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研究所使用的理论与模型都已发展成熟,比如Granger因果检验,在模型选择上没有突出的创新;②由于数据挖掘的限制,在国债现货数据搜集方面,笔者只找到国债现货的日数据,没有找到1分钟、5分钟等高频数据,如果能够使用到高频数据,那么本文研究分析的精确度将进一步提高;③样本不够大,由于国债期货推出时间仅有半年,笔者所用到的数据最多只有113个,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可能存在样本不足、代表性不强的问题。
基于上述背景和研究现状,笔者选择国债期货作为研究主体,对这个前沿领域开展研究。价格发现功能被普遍认为是期货的核心功之一,从国外研究来看,价格发现功能也广泛存在与各个期货市场。然而也有研究表明,部分期货市场并不具备价格发现功能。那么中国国债期货是否具备价格发现功能,哪些因素影响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呢?这些问题很有研究的必要,本文选取了国债期货正式运行以来的真实交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国债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通过考察国债期货市场和国债现货市场两者价格的关系,揭示它们之间价格发现的过程,指出目前国债期货是否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债期货运行的现状提出政策建议,这对于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文献综述部分,笔者对价格发现一词作了相关讨论和界定,整理了学术界的不同观点。对于研究价格发现所使用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指出研究价格发现经历了两个阶段:超前滞后关系研究阶段和量化研究阶段。前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分析期货与现货之间的均衡关系和领先滞后关系;后一阶段对价格发现的分析进一步深化,精细化研究贡献度、作用大小等各项指标。从国内外价格发现功能研究的实证情况看,存在着不同的研究结论,本文对于造成不同结论的原因也作了相关综述和讨论,在此基础之上对影响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本文在数据的选择上,时间区间落在2013年9月6日至2014年2月28日期之间。国债期货方面的数据,选择TF1403合约收盘价作为单个国债期货市场的数据,选择TF8888收盘价作为整体国债市场的数据;现货方面,选了GZ010512、GZ101308和GZ130008三款国债现货作为单个品种现货数据,选择了中债—国债5-7年全价指数(简称GZQJ)作为整体现货市场数据。将6组数据分为4个研究组进行实证分析,分别是TF1303对应GZ010512、GZ101308和GZ130008,TF8888对应GZQJ。
实证部的研究分为价格有效性研究和价格引导性研究两个部分,前者需要对国债期货数据及现货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分析国债期货价格的合理有效性,检验期货与现货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需要用到的计量模型包括ADF单位根检验、EG两步法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后者研究国债期货是否具有价格发现功能,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的引导关系,需要用到的计量模型包括Granger因果检验、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模型。其中Granger因果检验用来确立期货与现货价格的领先滞后关系,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用来分析价格短期波动对长期均衡的影响,脉冲响应函数用来分析期货与现货价格彼此的冲击影响情况,方差分解模型用来测定两者价格对整体冲击反应变化的贡献度。
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对国债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的协整检验表明,期货与现货之间存在协整,即两者在长期保持均衡关系。随后证明了四组研究对象的VAR模型是稳定的,在此基础上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对于单个国债现货产品,国债期货价格是国债现货价格的Granger意义上的原因,即国债期货价格领先国债现货价格;对于整体国债现货市场,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没有明显的领先滞后关系。
接下来对通过Johansen检验的TF1403、GZ101308以及TF8888、GZQJ两组进行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分析期货与现货在短期的调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单个市场的中,国债现货价格短期的变动更为敏感,说明现货价格受制于期货价格,期货市场在价格发现中占主导地位;在整体市场中,期货市场价格在短期变动中更为敏感,说明期货价格受制于现货价格,现货市场在价格发现中占主导地位。至此,对国债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研究已经初步得出了结论,接下来用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进一步证实之前的实证分析结果。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中,发现对于单个国债现货(GZ010512、GZ101308、GZ130008),国债期货的变动对于国债现货能带来更大的冲击;对于整体国债现货,国债期货的变动对国债现货的冲击较小。在方差分解模型中,实证分析结果也支持脉冲响应函数得出的结论。
综合各项实证分析结果,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国债期货与现货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种均衡关系的实现置信度为90%。对于个别国债现货来说,国债期货已经具备了价格发现功能,而对于整体国债现货来说,国债期货没有表现出价格发现功能。对于这个结论,本文认为主要与国债期货现阶段的发展情况相关,目前国债期货的交易量还不够大,金融机构的参与度还不高。同时单个国债现货的交易频率不高,导致成交价格缺乏连续性,特别是银行间国债交易,可能一周才成交一次。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第一,上交所与深交所的国债投资者可以关注国债期货带来的投资机会;第二,适当放开商业银行与保险机构直接参与国债期货的通道,通过引国债现货投资主体活跃国债期货的交易,促进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第三,丰富国债期货产品体系,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利率风险管理需求和交易偏好。
最后笔者作了研究展望,对于国债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可以在三个方面做出改进:①提高样本数量,使用高频数据;②建立国债期货对应的国债现货价格指数;③采用新的计量模型。
在研究方法上,笔者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及比较研究法。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采用实证分析研究国债期货,目前国内学者对国债期货的研究主要以宏观视角为主,多数学者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实证分析;②使用国债期货真实交易数据,目前还没有学者采用真实交易数据研究国债期货价格发现功能;③尝试将国债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分解为两个部分,即对单个国债现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和对整体国债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对两种情况分别进行研究。
本文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研究所使用的理论与模型都已发展成熟,比如Granger因果检验,在模型选择上没有突出的创新;②由于数据挖掘的限制,在国债现货数据搜集方面,笔者只找到国债现货的日数据,没有找到1分钟、5分钟等高频数据,如果能够使用到高频数据,那么本文研究分析的精确度将进一步提高;③样本不够大,由于国债期货推出时间仅有半年,笔者所用到的数据最多只有113个,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可能存在样本不足、代表性不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