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法语篇属于法律语篇的一种,是法律语言学的研究范畴。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媒体如雨后春笋搬发展迅猛,大众的审美及接收信息的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传单、板报、横幅、海报等传统的普法形式比较单一、枯燥,难以引起大众的注意,如今已不再能够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对信息传播方式的要求。然而,新媒体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视频、动漫、微电影等普法形式的出现,充分调动大众的视觉和听觉器官,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来传播普法信息,使大众有一个更加深刻的普法体验。因此,关注此类普法形式,探究它们使用了哪些符号资源来表达法律态度,这些资源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以及它们如何与观众互动从而激发观众的法律态度、达到普法目的,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对于今后制作此类作品也可以提供一些意见,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态度是评价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90年代评价理论诞生以来,就被广泛用于研究新闻语篇、对话及学术语篇等,但是这些研究多集中在语言中的评价,有较少研究关注多模态形式的评价体系,视频普法公益广告属于多模态语篇,其传达的是制作者的法律态度以及期望大众也能达到与其一致的法律态度。为此,为视频普法公益广告建立一个态度分析框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各大视频网站选取了24个普法公益广告,并利用多模态分析软件对其进行了标注,这样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它们分别运用了哪些符号资源来表达态度意义,也可以看到它们如何与观众进行互动。此外,本文还借助了两种语音分析软件,分别用于消除背景音和得到频谱图及语音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分析的主观性,也是之前的研究所不曾有的。通过研究发现,语言毫无疑问是用来表达态度的主模态,没有语言,就缺乏理解意义的基础。然而身为多模态语篇,其它模态资源如声音、表情、手势及背景都可以用来表达态度意义,而且囿于时间限制,态度的表达多为铭刻。普法公益广告的目的是要提高大众的法律意识,如何使其吸引大众注意、引起大众共鸣并留下深刻印象是极其重要的。这就需要制作者处理好视频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接触、距离、视角是互动意义的三个方面,它们可以构建出观众和视频内容之间复杂、巧妙的联系,正确处理三者与观众的关系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各种模态之间如何相互联系也是需要考虑的。各模态可以是互补或非互补关系,互补关系中又有强化与非强化关系,而非互补关系中有交叠、内包和语境交互等关系。处理好各模态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其发挥最大效用可以使广告内容更加生动、丰富、令人印象深刻,进而实现普法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