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线推进器运动机理分析及其在水下机器人中的应用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zerov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陆地资源的短缺,人们逐渐把目光转移到了海洋,而具备海洋环境探测、海洋平台开发和海洋资源利用等功能的水下机器人装备顺势而生,担负着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使命。目前水下机器人中使用的推进装置绝大多数还是螺旋桨推进器,相比于普通螺旋桨,摆线推进器作为一种新型推进装置,具有操纵性能好、响应速度快、机动性能佳、推进效率高且可在浅水中使用的优点,因此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本文将从揭示推进器运动机理入手研制一种新型的摆线推进器结构,从仿真与实验两方面对摆线推进器的水动力性能进行研究。首先,通过研究摆线推进器的工作原理,对其运动学进行分析建模,推导出相应水动力性能参数计算模型,并基于摆线推进器的运动机理建立了水下机器人载体的数学模型。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推进器三维运动模型,通过对新提出的动网格与滑移网格相结合的仿真技术进行验证,从单个推进器的水动力机理研究入手,对采用摆线推进器的水下机器人系统进行了水动力学仿真,分析偏心率、公转转速、叶片展长和前进方向角四种水动力性能参数的影响,确定了摆线推进器的最佳运行条件和设计参数。其次,提出了两种能够实现控制轴平面解耦功能的新型摆线推进器结构,模块化设计了对应结构包括动力源模块、控制机构模块、执行模块及整体基座和外壳,通过分析两种推进器的优缺点,选择更为优越的结构研制了双摆线推进器的水下机器人原理样机。最后设计了水下机器人的软硬件平台,硬件系统包括主控制器、驱动模块、蓝牙模块、传感器模块,并且搭建了系统实验平台,对摆线推进器改变多种参数下的水动力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并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提炼出摆线推进器的运动机理。本文完成了搭载摆线推进器的水下机器人模型的建立,重点研究了推进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设计方案,并将其应用到水下机器人中,进一步通过水动力仿真和实验研究,总结提炼出摆线推进器的运动机理,为进一步研究摆线推进器的水动力性能,设计新型摆线推进器,并将其应用到水下运载工具中提供技术依据。
其他文献
单管谐振变换器结构简单、体积小、控制方式简单,同时利用软开关技术,提高电路的开关频率和变换器电路工作效率,在中小功率适配器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的单管谐振变换器开关管电压应力较大,导致电源输入电压较低、范围较窄等问题,影响了此类电源拓扑的实用性。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宽电压输入的MHz(Megahertz,MHz)级单管谐振变换器数字多模式控制算法。首先分析了单管谐振变换器的工作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通过对结构状态的在线监测,实现对结构故障的判断和预警,可以有效避免事故发生和降低结构长期维护成本。压电阻抗法是一种低成本的、灵敏度高的结构健康监测方法。目前基于数据驱动结构的压电阻抗分析方法大多依据结构响应与基准信号之间的变化判断结构健康状态,但是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精确的基准信号往往难以获取和衡量。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设计了含可调电感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和数据增强方法,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能够在保证用户能源消费的同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效方法。随着能源市场的改革,需求侧在能源市场中的地位逐步上升,使得负荷聚合商和用户参与市场进行策略博弈成为可能。综合需求响应作为一种应用于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的需求侧管理手段,能够有效缓解逐步提升的用户能源消费需求给区域综合能源系统造成的供应压力。因此,研究用户和聚合商在开发电力市场背景下的综
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匮乏问题的日益严重,发展综合能源系统成为促进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实现多种能源优化利用的有效手段。由于能源系统规模在能源互联网的推动下不断扩大,云边协同调控方法相比于传统集中式优化方法在处理多利益主体、多能量耦合的协同运行问题中表现出较大优势。本文综合考虑多种供能系统的运行成本、不同能源形式响应特性的差异,研究了考虑虚拟储能的综合能源系统运行优化方法,旨在采取合理有效的调控手段实现
铜是植物生长中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动物和人类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近年来,随着铜的广泛应用,大量含铜废水排入水体,导致水体污染,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所以研发出铜离子废水的水处理技术迫在眉睫。吸附法是处理含铜废水的典型方法,该法关键问题在于选取吸附性能优良且成本低廉的吸附剂。本论文以此为出发点,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将钢渣、粉煤灰和活性白土作为吸附基材,辅以致孔剂、粘结剂制备出适用于吸附铜离子的R
学位
学位
学位
直流变压器作为中低压直流配电系统中的关键设备,承担着不同直流母线互联与隔离、直流潮流灵活管理等功能,其性能直接影响中压直流配电网的经济性、可靠性和稳定性。现有的直流变压器装置广泛采用输入串联输出并联(input-series-output-parallel,ISOP)结构,由于其中压侧模块串联存在集中式电容的问题,对直流侧短路故障的耐受度差。其次,双有源桥(dual-active-bridge,D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