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夏季海表pCO及海-气二氧化碳通量遥感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mfdpv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确定量海—气CO2通量并掌握其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变化是全球碳循环与气候变迁研究的中心任务之一,尤其在各种海洋学要素时空变化剧烈的边缘海。现场实测海表pCO2是估算海—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手段,显然这种方法在时空尺度上具有一定局限性。本研究尝试针对中国南海的夏季时段,发展应用卫星遥感参数间接估算夏季二氧化碳海—气通量的方法。 首先利用2004年夏季南海北部现场走航数据,根据海表pCO2与SST和Chl a的相关性,分别得出两种海表pCO2的经验算法:SST单参数算法和SST、Chl a双参数算法。将遥感SST和Chl a数据代入算法反演出夏季南海北部pCO2分布,并由2000年夏季航次的实测数据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双参数的遥感算法优于单参数遥感算法,两种算法的结果与实测值的RMS分别为25.1μatm(单参数算法)和4.6μatm(双参数算法)。 根据双参数算法计算夏季南海北部海区海表pCO2分布,1998年夏季由于厄尔尼诺事件导致的南海高温现象使得该年夏季海表pCO2值高于其他年份,pCO2的平均值为413.8μatm,而其他年份夏季pCO2值变化不大,平均值维持在400~405μatm左右。由该海区夏季海表pCO2的空间分布来看,近海海表pCO2值普遍低于外海,北部湾内海区的海表pCO2值也较湾外低,大多在380μatm左右。进一步结合QuikSCAT卫星风场数据对该海区二氧化碳海—气通量分布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受海表pCO2分布和风场分布共同控制,夏季南海北部CO2通量分布呈现东部高于西部、海盆中央高于陆架区的格局。中国、越南近海以及南海北部湾区域的CO2通量与南海东南部海区CO2通量相对较小,约3.5 mmol CO2 m-2day—1左右,南海东南部较高(7~9 mmol CO2 m-2day—1)。夏季南海北部是大气的碳源,2000-2005年期间,其碳源作用大致呈现逐年减弱的趋势。 上升流是南海普遍存在的现象。当上升流发生时,由于水团混合及生物响应,局部海区海表pCO2呈现复杂变化。根据2007年夏季在南海中部越南以东海区观测到的上升流现象,利用现场实测数据,我们建立上升流海区海表pCO2的遥感算法,经过独立数据检验,该算法具有较好的精度,RMS值为11.3μatm,基本上能够反映上升流的物理混合作用对海表碳酸盐体系的影响。结合卫星风场数据对八月的南海(105~120°E,10~15°N)二氧化碳海-气通量进行估算,上升流事件对上升流海区碳通量的贡献约为24.6%,对整个研究海域碳通量的贡献约为1.2%。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中国的氮氧化物(NOx)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NOx进行控制是大势所趋。本课题采用氨法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以自制V2O5/TiO2基催化剂为研究对象,在自制催化活性测试反应器中测试制备催化剂的活性,结合多种催化剂表征技术,研究催化剂组成和操作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优化催化剂组成和操作条件。此外对SCR催化剂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建立了数学模型。试验中先后以锐钛型的/工业级TiO2和两个不同厂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正辛醇/空气分配系数(KOA)是描述污染物在空气和环境有机相之间分配行为的一个关键参数,对于评估污染物的长距离环境迁移能力和生物蓄积性等具有重要意义。实验测定KOA,成本昂贵,比较费时,并且部分化合物尚缺乏标准样品。因此,需要发展简便而准确的KOA理论预测法,用于估算有毒有机污染物的KOA。本论文发展了预测KOA的碎片常数模型和基于Dragon描述符的3D-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并对现有
自从1972年日本学者Fujishima和Honda发现TiO2电极在紫外光照下光催化分解水以来,关于TiO2材料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可是在太阳能利用方面,TiO2的缺点是禁带宽度较大(3.0-3.2eV),从而只能利用一小部分的太阳光谱。由于WO3具有优良的光致/电致变色、气敏特性、催化特性等,从而被用于电致变色装置、灵巧窗、显示器件、化学传感器、仿生开关、光催化等方面。而且对于纳米晶的WO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