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16年疾病死亡率及传染病发病率趋势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zi84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1992至2007年甘肃居民总死亡率变化趋势、人群死亡原因分布特点,找出甘肃省居民死亡的主要病种及顺位,各主要系统疾病死亡率及变化趋势、主要单病种死亡率及趋势,以及在人群分布特点;分析1978-2007年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及趋势,传染病发病顺位及主要传染病发病趋势,人群分布特点,为未来甘肃省居民健康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甘肃省人口疾病死亡资料来源于1992年-2007年甘肃省疾病监测点年度报表及监测点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传染病疾病资料来源于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78-2007年法定传染病疫情监测资料;采用年估计百分比变化(EAPC)来衡量各种率的变化趋势。结果:1.甘肃省16年全死因趋势变化状况1.1甘肃省16年疾病死亡率趋势及死因顺位变化情况1.1.1甘肃省居民粗死亡率及其趋势:1992-2007年,甘肃省居民及男女人群总死亡率略有下降,变化趋势无统计学差异,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人群。0-4岁、5-14岁组居民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其死亡率EAPC分别为-4.30%、-4.40%,其他年龄组死亡率变化趋势没有统计学意义,0-4岁及60岁以上居民死亡率最高。1.1.2甘肃省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类型:1992-2007年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中毒及外部原因四大类疾病死亡人数占全死因的75%以上,为影响甘肃省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类型。1.2甘肃省16年主要系统疾病死亡率变化趋势1.2.1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趋势: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波动较大,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呼吸系统疾病死因别死亡率高于女性,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和肺炎死亡人数共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96.59%,为主要呼吸系统疾病致死原因。肺炎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EAPC=-9.79%,肺炎死亡的居民主要集中在0-4岁及60岁以上年龄组,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死亡居民集中在45岁-59岁年龄组,60岁以上人群。1.2.2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趋势:1993-2007年,全省居民循环系统疾病男女及总人群死亡率波动较大,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差异,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脑血管疾病和心脏疾病死亡人数共占91.86%,为循环致死的主要疾病种类;1992-2007年脑血管疾病死亡率表现为增长趋势EAPC为2.43%,其中男性脑血管疾病死亡率EAPC为2.33%增长低于女性EAPC的2.53%,心脏病死亡率EAPC=5.97%,其中男性脑血管疾病死亡率EAPC=6.72%高于女性EAPC=5.23%;16年合计脑血管疾病和心脏疾病死亡率,男性死亡率175.33/10万高于女性的150.43/10万,脑血管病死亡和因心脏病死亡居民均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上人群,其中6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均占到全人群的60%以上。1.2.3肿瘤死亡率趋势:1992-2007年男女及全人群肿瘤死亡率变化趋势较平稳,趋势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男性肿瘤疾病死因别死亡率高于女性,各年份男性肿瘤死亡率均高于女性。消化器官肿瘤为肿瘤致死的主要病种,男女及全人群消化器官肿瘤死亡率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各年份男性消化器官肿瘤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各年份消化器官肿瘤死亡居民均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年龄组。1.2.4损伤、中毒及外部原因死亡率趋势:男性损伤、中毒及外部原因死亡率均低于女性,无意识意外死亡人数和有意识意外死亡人数合计为8763人,占到全部的97.04%,为损伤、中毒及外部原因死亡致死的主要类型;各年份无意识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有意识意外死亡率的女性略高于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意识意外死亡和有意识意外死亡的居民均集中在以15-44岁年龄组,其次为45-59岁及60岁以上年龄组。2.甘肃省30年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变化趋势状况2.1传染病总体发病趋势,主要传染病顺位及种类2.1.1传染病总体发病情况:1978-2007年,甘肃省传染病发病率EAPC=-4.11%,乙肝、肺结核和丙肝发病率处于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丙肝发病率增长最快EAPC=20.56%,其次为肺结核发病率EAPC=9.97%,乙肝发病率EAPC=7.86%。同时痢疾和甲肝发病率有逐年下降趋势,甲肝发病率EAPC=-11.40%,下降快于痢疾发病率EAPC=-9.34%,而麻疹发病率EAPC=-7.50%,但是波动较大,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2.1.2主要传染病种类:肠道传染病中痢疾发病最高占到了总的70.27%,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肺结核占到全部的95.57%,血源性及性传播传染病主要是乙肝占89.91%。2.2各主要传染病发病趋势和人群分布特征2.2.1乙肝发病情况:甘肃省乙肝发病率呈增长趋势EAPC=11.18%,幅度高于全国乙肝发病率EAPC=8.44%。乙肝发病多集中在青壮年,即15-44岁年龄组,平均占全省发病总数的69.77%。发病以农民、学生为主,占总报告病例数的67.20%,,特别是农民占49.87%。2.2.2肺结核发病情况:1997-2007年甘肃省与全国肺结核发病均表现为上升趋势,其中甘肃省肺结核发病率EAPC=8.44%,上升速度快于全国肺结核发病率EAPC=8.00%,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2007年肺结核报告病例数较多的为60岁-、65岁-、70岁-年龄段。农民、学生、离退人员、家政和工人为主,占总报告病例数的91.00%,其中农民占73.90%。2.2.3菌痢发病情况:1991-2007年甘肃省及全国菌痢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甘肃省菌痢发病率波动较大,趋势不明显,发病主要集中在0-20岁年龄段,占总发病数的65.76%,发病数以农民、散居儿童为主,占发病总数的53.75%,其次为学生和幼托儿童,占发病总数的30.48%。2.2.4艾滋发病情况:自1997年至2007年,艾滋病、HIV感染者和死亡病例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48.17%、39.94%和40.97%。HIV感染者传播途径以经注射毒品感染为主,占38.41%。经受(供)血感染者占19.53%,经异性间性传播途径感染者占21.46%,同性传播占4.94%,母婴传播占2.79%,传播途径不详占12.88%。同时,2007年新发现感染者经性接触感染占33.33%,成为主要的传播方式。感染者以青壮年为主,20-49岁占全省感染者的86.48%;男女差别逐步缩小,以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民工和无业人员为主。3.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情况:2007年甘肃省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2.10岁,其中男性为70.38岁,女性为74.08岁,1995平均期望寿命为71.21岁,其中男性69.48岁,女性为73.24岁。2007年与1995年相比有所提高,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增加了0.89岁,提高1.26%,男性平均期望寿命提高0.90岁提高了1.30%,女性平均期望寿命提高0.84岁提高了1.15%。结论:甘肃省居民总死因死亡率略微下降,2007年与1995年相比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提高0.89岁,居民健康状况得到改善;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尤其是消化器官、损伤、中毒及外部原因仍然是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系统疾病,慢性病如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仍然表现为上升的趋势,上升速度较快的为心脏病,其次为脑血管疾病。肺炎等一些感染性疾病的到控制,呈现出下降趋势;传染病整体发病率表现为下降趋势,但是丙肝、肺结核、乙肝及艾滋病增长速度较快,农民及学生是乙肝、艾滋病等一些疾病发病的主要人群。针对以上居民全死因及传染病的的特点,提示我们在未来政策制定时,应该逐步建立其对肿瘤、循环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监测登记制度,加强社区卫生网络建设,采用社区防治的方法,开展对慢性疾病的防控。同时应当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的监控力度,提高监测数据质量,针对疾病重点人群开展有效干预措施,遏制乙肝、丙肝、艾滋病等传染病的增长势头,降低疾病发病及死亡率,加强对农村、经济水平及卫生水平较差地区的卫生投入,关注低收入、儿童和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健康状况。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劳动力跨国流动将越来越频繁,反过来它将有助于全球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对跨国劳动力进行社会保护的重要性由此也更加突出,其中解决好养老保险权益可
多Agent系统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最为重要的子领域之一,其研究目的主要在于为包含多Agent的复杂系统提供构建准则以及协作机制。目前,基于多Agent系统利用自治车辆与智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疾病,在美国每年约有20万例妇女诊断患有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约占妇女所有癌症的32%,每年约有4万名妇女死于乳腺癌,是40~55岁妇女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且发病
我国证券公司的治理水平与证券市场发展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本文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与职能、激励机制和信息披露四个方面对中外证券公司的治理状况进行比较 ,并提出了证
目的了解甘肃省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制定适宜于甘肃省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和干预策略,为居民健康水平评价和卫生策略效果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1)通过调阅甘肃
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重视谍报作用的国家之一,大和民族在内严守国家之机密,对外则对获取别国情报极其热心与狂热。在明治时期,为了适应对外扩张之需要,为侵略战争做准备,大
拥有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推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双一流"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为切入点,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
在经历了美国次贷危机的洗礼后,全球经济由于再次受到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全球购买力不断下降导致国际物资流动速度放缓、数量骤减。中国出口企业需要自主创新、制造出高附加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如何及时有效的将农产品送达最终消费者手中成为当前制约农产品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的解决农产品物流问题,成为当前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