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散电流与硫酸盐耦合作用下水泥基材料的劣化机理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城市地铁发展迅速,地铁结构周围土壤和地下水中往往存在腐蚀性介质,尤其是盐渍土地区或者沿海地区,土壤和地下水中侵蚀性离子浓度较高,这严重威胁地铁混凝土的耐久性。同时,地铁所采用的直流牵引供电模式以及轨地之间绝缘性能的下降,往往会导致“杂散电流”的产生。因此,本文针对地铁混凝土结构同时遭受杂散电流与侵蚀性离子的作用而引发的水泥基材料耐久性问题展开了研究。首先,研究了杂散电流与侵蚀性离子耦合作用下水泥基材料的劣化过程及机理;其次,建立了杂散电流作用下SO42-的扩散-迁移-反应方程;最后,探索了通过掺入橡胶粉提高水泥砂浆抗杂散电流与硫酸盐耦合腐蚀作用的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研究了杂散电流与硫酸盐耦合作用下水泥基材料的劣化机理。根据受腐蚀试样的宏观性能、传输性能以及微观结构等性能,分析了杂散电流对SO42-传输过程以及对钙矾石生成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杂散电流存在时,一方面加速了外部SO42-向水泥基材料内部传输,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成钙矾石的化学反应进程,导致生成了更多的钙矾石,从而加速了水泥基材料的硫酸盐侵蚀。研究了杂散电流存在时外部硫酸盐浓度、水胶比以及水泥种类(C3A含量)对硫酸盐侵蚀的影响。结果显示:杂散电流所产生的电场力作用比硫酸盐溶液所产生的浓度梯度作用对SO42-传输过程的影响更为显著,并导致硫酸盐侵蚀的化学反应过程从“扩散(迁移)控制”转变为“反应控制”,从而改变了硫酸盐侵蚀过程;水胶比依然对SO42-侵入材料的速率有决定性的影响,随着水胶比增大,侵入材料内的SO42-浓度也增加,材料受到的硫酸盐侵蚀也越严重;高抗硫酸盐水泥比P·Ⅰ型硅酸盐水泥含有的C3A矿物少,即使在杂散电流与硫酸盐耦合作用下,亦表现出良好的抗腐蚀性能。(2)研究了杂散电流与氯盐、硫酸盐三者耦合作用下水泥基材料的劣化机理。以腐蚀溶液中Cl-与SO42-浓度之比(0、0.5、1和2)作为变量,加载40V的直流电,根据腐蚀后试样的宏观性能、传输性能以及微观结构等性能,分析了水泥基材料的劣化过程及机理。结果显示:Cl-能有效抑制SO42-向水泥基材料中传输,导致材料中SO42-含量降低。由于Cl-能与水泥水化产物水化铝酸钙反应生成弗里德尔盐(Friedel’s salt),从而减少了生成钙矾石过程的铝相含量,显著减弱了硫酸盐侵蚀所引起的劣化作用,但是当Cl-与SO42-浓度比超过1时,对缓解硫酸盐侵蚀的效果有限。(3)建立了杂散电流作用下SO42-在水泥基材料中的传输方程,并对SO42-的传输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首先,通过分析SO42-的传输驱动力、硫酸盐侵蚀化学反应过程所引起的膨胀作用以及膨胀作用所引起的裂缝对SO42-在水泥基材料中传输过程的影响,建立了 SO42-在水泥基材料中传输过程的扩散-迁移-反应方程。其次,采用COMSOL软件对SO42-传输过程进行模拟,并分析了 SO42-扩散系数、化学反应常数、铝相种类、杂散电流强度以及外部硫酸盐浓度对SO42-浓度分布的影响。最后,分别对比分析了不同强度的杂散电流和不同水泥种类(C3A含量)条件下SO42-浓度分布的试验与模拟结果。结果显示:SO42-扩散系数、化学反应常数、杂散电流强度和外部硫酸盐浓度均对SO42-传输过程及SO42-浓度分布有显著的影响;铝相种类对SO42-的浓度分布影响程度不同,AFm对SO42-传输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是C3AH6和C4AH13,影响最小的是未水化的C3A。腐蚀初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吻合性较好;腐蚀后期,材料发生显著劣化,导致干扰因素增加,使二者吻合性变差,但是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整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这证明了所建立的SO42-传输方程的有效性和使用性。(4)基于电化学阻抗谱(EIS)方法研究了橡胶粉对水泥砂浆抗杂散电流与硫酸盐耦合作用的影响。依据等效电路(Rs+Q1/(Rct1+W1)+Q2/(Rct2+W2))拟合得到橡胶粉水泥砂浆的电化学参数,分析了不同掺量、不同细度的橡胶粉对水泥砂浆电化学参数的影响,并依据电化学参数分析了橡胶粉水泥砂浆抗腐蚀性机理。结果表明:橡胶粉的掺入虽然会导致砂浆强度下降,但是能显著提高孔溶液电阻Rs和电子传递过程电阻Rct1,Rs和Rct1值随橡胶粉掺量增加而增大,并且200目比80目橡胶粉对砂浆电阻的提高作用更显著。腐蚀30天后橡胶粉砂浆的抗压强度结果表明,橡胶粉能提高砂浆的抗腐蚀性,而且200目比80目橡胶粉砂浆具有更好的抗腐蚀性。初步发现,腐蚀过程中,电化学参数Rs和Rct1与橡胶粉水泥砂浆的抗压强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通过电化学参数来预测受腐蚀过程中橡胶粉水泥砂浆的抗压强度变化规律。综上所述,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杂散电流不仅能加速外部SO42-向水泥基材料中传输,还能促进生成钙矾石的化学反应进程,最终都导致钙矾石的生成量增加,从而加速水泥基材料劣化;Cl-能抑制SO42-进入水泥基材料中,从而缓解硫酸盐侵蚀;橡胶粉能显著提高水泥基材料的电阻,从而提高其抗腐蚀性能。研究结果为地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土石坝具有投资省、施工快、对地基的适应性强以及抗震性能好等优点,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我国建设的土石坝坝高达到300m级。随着坝高的增加,坝体内部的堆石料颗粒破碎程度增大,大量的颗粒破碎导致坝体变形增大,过大和不协调的变形导致坝体出现裂缝和防渗体系破坏等问题。同时这些高坝多位于地质环境复杂且地震频发的区域,地震荷载作用也会引起内部堆石料的破碎进而增大坝体变形。因此研究堆石料在静动力荷载下的
学位
随着低碳清洁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致密油气、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及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开发正受到广泛重视。增强地热系统(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s,EGS)、非常规油气藏等储层的水力压裂过程是多相流体流动、传热和岩石变形、开裂同时发生的复杂热-流-固(Thermal-Hydraulic-Mechanical,THM)耦合过程,而且热场、渗流场和力场随时间和空间不断演化。传统的实
学位
圆柱绕流的研究一直是流体力学领域永恒不变的研究课题。从卡门涡街的发现开始,这一研究已有百年的历史。虽然其结构形式简单,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多圆柱系统的同步响应,流动干涉效应,流动转捩,流动特性与圆柱所受水动力荷载的关系等。对这些问题的清晰认知不仅有助于对基础物理问题的深入理解,对土木、海洋、风工程等领域的设计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是由于圆柱形结构物是工程领域最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如海洋工程
学位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走向外海、走进山区,面对有限的桥位资源、越来越严苛的通航要求和极具挑战的建设条件,可以预见,超大跨径公铁两用桥梁将面临更多的建设需求。而作为跨越能力最大的桥型,悬索桥将成为超大跨径公铁合建桥梁的重要选择。但与其他桥型相比,悬索桥结构刚度较小,容易产生荷载扰动。而列车的竖向荷载、竖向动力作用大,存在横向摇摆力,对桥梁的竖向、横向刚度和动力性能要求较高。因此,对于铁路桥梁,特别
学位
作为制造业不可或缺的工业母机,数控机床的空间定位精度是制造业加工精度的基础。因此,研究如何提升机床空间定位精度非常重要。当前,机床误差测量仪器普遍需要占用机床的工作空间,迫使机床误差测量只能采用“停机临检”的模式进行,无法测量机床实际工作状态下的精度状况,限制了机床误差补偿技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弥补传统的“停机临检”机床误差测量模式的缺陷,研究机床空间误差在线监控与补偿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位
航空发动机高压转子系统主要通过栓接方式装配而成,其动力学性能直接决定航空发动机整体的服役性能和可靠性,而栓接结合部刚度、附加不平衡量等对转子系统动力学性能影响显著。高压转子系统在结构-工艺-载荷综合作用下,结合部刚度、阻尼等具有典型的非线性特征;在预紧力偏差、结合面制造误差综合影响下,结合部形成附加不平衡量且具有典型的不确定性特征。当前航发转子动力学分析模型往往没有充分考虑结合部非线性、不确定性特
学位
增材制造技术具有近净成形、成形零件复杂度高等特点,是当前复杂精密金属零件一次性整体成形最具前景的应用技术之一。它突破了传统制造技术对结构尺寸和复杂程度的限制,为大型复杂整体轻量化结构的制造提供了变革性技术途径。目前,应用于增材制造的金属材料主要包括Ti合金、Al合金、Ni基高温合金等。其中,Ti合金因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优异的成形性、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断裂韧性等优异的综合性能,在增材制造技术的用
学位
连铸坯裂纹的形成源于钢液凝固过程中的传热、流动和收缩等复杂行为,不仅与钢种的凝固特性及高温力学性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受铸坯的非均匀传热、收缩和摩擦等机械作用的影响。因此探索铸坯裂纹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对稳定和提升连铸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连铸工艺优化和开发的重要手段,以有限元法为代表的基于网格的模拟方法在调控复杂冶金过程、稳定和提升连铸坯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基于网格的模拟方法需要
学位
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摩擦磨损造成的能源损耗约占全部能源消耗的23%,其中80%以上的机械零部件的失效是摩擦磨损导致,导致的经济损失约占每年GDP的2%~7%。如果能大幅降低接触界面间的摩擦,将大大减少机器磨损、能源损耗及经济损失。目前,接触界面摩擦趋于“零”的超润滑被认为是减少摩擦损耗的重要途径之一。石墨烯是现有的最薄固体润滑材料,因其优异的力学、摩擦学性能而成为超润滑接触界面的理想润滑剂。然而,现
学位
行人再识别技术旨在实现对特定人物的跨设备检索,能够解决不同监控设备之间的拍摄盲区问题。近年来,该技术已应用于安全监控、刑侦探案、智慧出行和智能交通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该任务研究初期,大部分工作采用传统机器学习算法,面向小规模训练数据,力求学习一个分辨能力较强的再识别模型。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研究者倾向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利用大量数据训练模型。然而,由于行人出行的随机性,行人再识别任务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