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成株抗条锈病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研究及小麦非寄主抗蚕豆锈病的机理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ufe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引发的小麦条锈病是威胁我国小麦生产的最重要病害之一。成株抗病性(Adult plant resistance APR)具有持久抗病性的特点,表现为苗期感病,成株期抗病,其在生产上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从组织学和细胞学角度开展小麦成株抗病性互作特征研究,将为进一步解析成株抗性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和提供依据,对选育持久抗病品种和实现小麦条锈病的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以小麦兴资9104和小麦条锈菌32号小种(CYR32)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叶位的连续接种进行表型鉴定;对兴资从感病到抗病过程转变的关键生育期与锈菌的互作进行系统的组织学分析;通过组织化学的方法对互作过程中活性氧的积累进行检测;通过细胞学方法对成株抗性表达过程中植物与病菌的超微结构特征进行观测,从而阐明兴资9104成株抗小麦条锈病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特征。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兴资9104不同叶位连续接种实验表明,兴资9104对CYR32的成株抗病性从分蘖期开始表达,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增强,孕穗期后表现出最强的抗病性;2、光镜观测表明,三种组合中病菌均于接种后12h进入植物叶组织而形成气孔下囊,然而苗期、分蘖期和孕穗期组合中的最早的吸器形成时间分别为接种后12h、18h和24h,表明病菌的吸器分化和形成在成株期组合中明显的延迟和受抑。接种后48h,三种组合中,病菌在菌丝分枝数、菌丝长度和吸器母细胞的数量上差异并不明显,但苗期组合中,病菌从接种后48h开始,大量分化形成次生菌丝,从而促进其菌落的形成;而孕穗期组合中多数侵染点的的次生菌丝出现于接种后96h,表明病菌次生菌丝的发育明显的被抑制或延迟,并导致菌落形成的减少。病菌的侵染和吸器的形成在分蘖期和孕穗期组合中伴有植物细胞的坏死,这种典型的过敏性坏死在两种组合中分别出现于接种后18h和36h,随后含坏死细胞的侵染点比率和坏死的面积逐渐增加。接种后120h,分蘖期组合中80%的侵染点含有坏死细胞,而至接种后144h,孕穗期组合中所有的侵染点均有细胞坏死出现,部分侵染点的病菌结构完全被坏死细胞所包围,导致其并无次生菌丝的形成及败育。表明植物细胞坏死对病菌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活性氧的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分蘖期和孕穗期组合中,于接种后24h和36h分别形成O2迸发高峰,大量的侵染点出现NBT (Nitroblue tetrazolium)着色的时间点与吸器母细胞与植物细胞接触形成吸器的时间点一致,而NBT着色的细胞仍然保持生存状态。因此,O2迸发早于病菌入侵细胞的坏死。而分蘖期和孕穗期组合中,被侵染的植物叶片中H2O2积累具有相似的双时相特征。在分蘖期中,第一个H2O2迸发高峰出现于接种后24h,而第二个H2O2迸发高峰出现于接种后72-96h;孕穗期的组合中第一个H2O2迸发高峰,出现于接种后48h,而第二个H2O2迸发高峰出现于接种后120h。H2O2第一个迸发时相与吸器的形成以及随后入侵细胞的坏死的时间点相一致,而其第二个迸发时相明显的与次生菌丝的形成以及随后的侵染细胞的坏死密切相关。而苗期组合中,大多数侵染点中,病菌的侵染并没有诱导O2-和H2O2的产生。因此,O2-和H2O2的产生和积累与寄主细胞过敏性坏死有着密切关系,在成株抗病性表达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4、透射电镜观测表明,兴资对条锈菌成株抗病性的典型的结构防卫反应包括显著的细胞壁相关的抗性、入侵细胞的大量坏死以及吸器鞘的形成,这些亚细胞水平的防卫结构与抑制病菌的生长、加速病菌的衰老、导致侵染结构的细胞死亡密切相关。非寄主抗病性(non-host resistance NHR)是整个植物物种,对特定的病菌物种的所有菌株所表现出的抗病性,是植物所表现出的最普遍的抗病形式,其具有持久抗性的特点,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重要的农作物,小麦是柄锈菌属的寄主,长期遭到条锈菌、叶锈菌(P. triticina)和杆锈菌(P. graminis f. sp. tritici)的危害,但其对以与其亲缘关系较远的豆类植物作为寄主的单胞锈菌却保持抗病性,其中的非寄主抗病性的机制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与蚕豆锈菌构成了一个新的研究体系,通过组织学和细胞学的研究,对病菌的发育进程和小麦的防卫反应进行观测;通过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互作过程中活性氧的迸发情况;通过实时定量PCR (quantitativeRT-PCR qRT-PCR)检测防卫相关基因和活性氧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本研究结果将揭示小麦对与其协同进化关系较远的豆类锈菌的非寄主抗病性的细胞学特征和分子基础,有助于对小麦抗锈性的全面理解。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光镜观测表明蚕豆锈菌在小麦叶片上能有效的萌发形成芽管,但蚕豆锈菌在小麦叶片上的气孔侵入率显著下降,超过98%的芽管(萌发体)不能准确的定位气孔并于其上方形成附着胞而进入叶组织。少数萌发体能进入气孔形成侵染点,从而分化形成胞间菌丝和吸器母细胞,但大多数的吸器母细胞未能侵入叶肉细胞而形成吸器。接种后96h,侵染点中吸器的形成率不到4%。2、透射电镜观测表明病菌吸器母细胞的入侵诱导了植物细胞壁的加固和胞壁沉积物以及乳突的形成,入侵栓尽管能穿透细胞壁,但不能穿过乳突而于细胞内形成吸器。因此细胞壁相关的抗病性导致了病菌的败育,说明小麦对蚕豆锈菌的抗病性主要为吸器前抗性。尽管少数病菌的入侵栓能够穿透植物细胞的细胞壁而形成吸器,但光镜观测发现吸器被类似胼胝质的沉积物所包围,并发出强烈的自发荧光,这种吸器鞘状的结构可能限制吸器的发育和功能的发挥。同时吸器的形成并未激发植物过敏性坏死的形成,这与接种蚕豆锈菌后小麦叶片无任何症状的表型相一致。3、活性氧的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蚕豆锈菌的侵染诱导了小麦细胞中H2O2的积累,但无O2形成。H2O2主要分布于与病菌接触的细胞壁、正对吸器母细胞的乳突结构和吸器鞘部位,这些形成于防卫结构中的H2O2,可能有助于通过交联而加固病菌接触部位的细胞壁和乳突以及吸器鞘结构,并进而阻止了病菌在小麦组织中的发育。4、qRT-PCR分析结果表明, TaPR1(病程相关蛋白1)、 TaPR2(-1,3-葡聚糖酶)、 TaPR3(几丁质酶)、 TaPR5(类甜蛋白)、 TaPAL (苯丙氨酸解氨酶), TaSOD (超氧化物歧化酶)、TaCAT (过氧化氢酶)和TaAPX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在互作中呈现出不同的表达特征,但所有基因于接种后12-48h之间呈现出一到多个上调表达的时间点,表明活性氧代谢相关基因和防卫相关的基因同样参与了小麦对蚕豆锈的非寄主抗病性,前者可能通过代谢调控活性氧的产生并避免活性氧的过量积累而激发细胞的坏死,后者参与小麦的非寄主抗病性则表明小麦对锈菌的非寄主抗病性和其基础抗性可能存在交叉和重叠。
其他文献
学生道德理念的形成离不开各方面的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思想观念不是仅归结于家庭教育,也不是只依赖于语文、品德等文科性学科的教育,数学教学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教师要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三位一体地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途径.党的领导是核心,人民当家作主是目标,依法治国是保障.只
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现阶段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
每个电信运营商都能够提供相同的服务,而且网络技术的趋同对电信运营商差异化战略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网格化营销是电信行业重构营销理念、保证差异化战顺利推广的
<正> 本文先以离子选择电极发现大鼠在硅肺发病过程中,肺游离钙离子浓度([Ca2+])显著升高;后用荧光光谱、45Ca2+示踪、等离子光谱、拉曼光谱和NMR谱等实验手段,探讨了[Ca2+]
议论文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时评型议论文作为其中一种写作类型也占据着一席之地。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信息的传播越来越迅速,随之引发更多的人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与评论,使得时评的社会功能日益彰显,将时评这种评论方式运用到高中语文写作中,就形成了时评型议论文写作。旨在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力和逻辑推理等思辨能力。因此时评型议论文作为一种新材料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陕西不同产地茜草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方法。方法运用Waters2695 DAD-HPLC高效液相色谱仪,采用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
期刊
目的 探讨影响CIK细胞体外增殖的因素 (如共刺激、培养时间和血清等 ) ,以对其进行无血清培养。方法用乳酸脱氢酶分析细胞毒活性 ,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结果培养至第
目的了解清远市市区各蟑螂种群的消长规律及种群构成,为制定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综合性蟑螂类防治措施和降低蟑螂的侵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2002~2004年,通过粘捕方式,将捕获的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