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模型非编码RNA的表达谱研究及肛门直肠畸形Ⅰ期腹腔镜治疗疗效评价

来源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c03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模型非编码RNA的表达谱研究
  目的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s)的发生机制目前仍未被阐明,目前认为其与基因因素有关,但目前尚未见从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角度研究肛门直肠畸形发病机制中的报道。因此我们设计本实验,检测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模型中胎鼠后肠组织中非编码RNA的表达谱,采用Agilent芯片技术检测其相关表达谱,筛选出差异表达miRNAs,lncRNAs,mRNAs,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进一步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s,lncRNAs在肛门直肠畸形发病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作用,探讨其在肛门直肠畸形胚胎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的分子作用机制,并结合肛门直肠畸形现有的研究现状,总结miRNAs和lncRNAs在肛门直肠畸形领域内的研究进展,为后续进一步阐明肛门直肠畸形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方法以正常胎鼠为对照组,构建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模型作为对照组(n=6),分别搜集两组胎鼠末端1cm直肠组织,提取RNA,纯化,检测标本合格后,利用安捷伦(Agilent)全基因组芯片技术检测各组miRNAs,lncRNAs和mRNAs的表达谱,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以Fold-change值大于2倍以上变化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评价标准,筛选出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s,lncRNAs,mRNAs,并进行差异分析、聚类分析、靶基因预测,以及对靶基因的GO(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以及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 and Geneomes)通路注释,最终可以得到miRNAs和lncRNAs参与肛门直肠畸形发病机制的一个生物信息图谱。
  结果对芯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进行两组比较发现,差异表达的miRNAs有33个(Fold-change≥2;P<0.05),其中8个上调,25个下调;差异表达的lncRNAs有164个(Fold-change2;P<0.05),其中36个上调,128个下调;差异表达的mRNAs有772个(Fold-change≥2;P<0.05),其中350个上调,422个下调。
  结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肛门直肠畸形模型胎鼠组后肠组织中miRNAs,lncRNAs和mRNAs的表达谱发生显著差异改变,部分差异表达的mRNAs与现有的研究报道一致。通过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发现,部分差异表达的miRNA和lncRNAs与神经肌管分化、骨骼肌发育以及胚胎发育密切相关,这与肛门直肠畸形的病理特征相符。miRNAs和lncRNAs在肛门直肠畸形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将为后续研究肛门直肠畸形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新方向。
  关键词:肛门直肠畸形;非编码RNA;信使RNA;胎鼠
  第二部分一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治疗新生儿肛门直肠畸形的疗效评价
  目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是小儿外科领域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其发病率为1/5000,手术治疗是根治肛门直肠畸形的主要方式。而现阶段针对肛门直肠畸形的手术多采用三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Laparoscopic-assisted anorectoplasty, LAARP),即结肠造瘘—肛门成形—瘘口关闭。整个手术周期长,患儿需要反复的麻醉和手术打击。正是基于该治疗现状,迫使生后早期纠正肛门直肠畸形,使患儿获得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长发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在传统三期腹腔镜肛门成形术(three-stage LAARP)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one-stage LAARP)的治疗探索,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一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治疗新生儿肛门直肠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之间于我中心成功实行一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one-stage LAARP)的新生儿2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直肠尿道球部瘘12例,直肠尿道前列腺部瘘8例。并与本中心同时期行三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three-stage LAARP)的36例患儿作疗效对比,其中直肠尿道球部瘘16例,直肠尿道前列腺部瘘20例。通过对比一期腹腔镜手术组和三期腹腔镜手术组患儿的手术年龄,骶骨比例(sacrum ratio,SR),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排便功能等指标进行系统的评价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20例肛门直肠畸形新生儿均成功进行一期LAARP,两组患儿术中均无中转,术后均接受随访。接受一期腹腔镜手术组的患儿平均年龄为43.1±8.1(30-65 hours),而三期腹腔镜组接受根治术的平均年龄为4.9±1.2months(3-7 months),两组在手术时年龄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一期腹腔镜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32.2±15.9min,而三期腹腔镜组接受肛门成形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20.5±12.7min(P=0.13)。两组患儿在骶骨比例(SR)、畸形类别、合并其他畸形、术后并发症、术中出血量等方面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术中均无血管、输尿管、尿道、输精管等副损伤。术后MRI证实直肠远端位于盆底肌中心。一期腹腔镜组18例患儿术后第一天开始自主排便(90%,18/20),与三期腹腔镜组术后建立自主排便的比例(94.4%,)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两组患儿均获得较好的自主排便运动,均在90%以上。两组患儿中均无持续污粪及Ⅲ级便秘情况的发生。
  结论对于肛门直肠畸形并直肠尿道瘘的新生儿,在严格筛选病例的条件下,可接受一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可获得较满意疗效,与三期手术无明显差异,且能达到无瘢痕化目的,能节约医疗资源,提高患儿远期生活质量。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期刊
期刊
学位
学位
期刊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