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钙基CO2吸附剂的放大制备及成型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0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造成了CO2的排放量逐年递增,其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加速了全球变暖及气候变化。CaO基固体吸附剂作为CO2捕集材料可有效实现高温烟气中CO2的分离脱除。本文开展了钙基吸附剂放大制备与成型研究,重点考察了放大过程中相关工艺条件对钙基吸附剂的CO2吸附性能、结构特性和机械强度等性质的影响。
  本文通过使用溶胶凝胶法,对Zr掺杂CaO基CO2吸附剂进行了原粉放大制备研究。Zr组分的引入有效地改善了吸附剂的CO2吸附性能以及循环稳定性。在300g/批次样品的合成过程中,探究了Ca的前驱体浓度、柠檬酸用量、凝胶温度与凝胶时间的影响。同时,还探究了碳酸化/煅烧过程中CO2体积分数及煅烧温度对样品吸附性能的影响。最终,成功实现4kg/批次吸附剂原粉的制备。规模化生产的吸附剂由于具有高度分散的Ca/Zr组分、较小的CaO晶粒尺寸、疏松多孔的结构,使其在15%的CO2体积分数和900℃的脱附温度下,可达到5.9mol-CO2/kg-ads的吸附容量(历经45个CO2吸附/脱附循环)。
  使用过饱和共沉淀法在50L的玻璃反应釜中制备了一系列Al改性的CaO基吸附剂,Al的引入可有效地缓解吸附剂的烧结现象,从而增强其多循环热稳定性。在400g/批次样品的合成过程中,探究了Ca/Al摩尔比、Ca的前驱体浓度、共沉淀温度及时间对样品吸附性能的影响。随后使用优化后的制备条件,在200L搪瓷釜中进行了吸附剂原粉的逐级放大制备(400g、1500g以及6000g)。通过挤出-滚圆成型工艺,对放大生产的钙基吸附剂原粉进行了成型研究,以拟薄水铝石(10 wt%)和硝酸(10 wt%)分别作为粘结剂和胶溶剂时,成型得到的吸附剂小球颗粒具有较好的抗压强度、耐磨性及CO2吸附性能。历经30个CO2吸附/脱附流化床循环测试,吸附剂小球可达到5.4mol-CO2/kg-ads的吸附容量,磨损率为0.14wt%/h,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正渗透(FO)技术由于其低能耗、低污染以及低成本的优势在水处理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调控优化FO膜的支撑层和活性层,探索图灵结构复合膜的制备,以实现FO膜高水通量(Jv)和低反向溶质通量(Js)的重要指标。  研究探讨了不同浓度氯化钠为汲取液(DS),活性层朝向原料液(AL-FS)以及活性层朝向汲取液(AL-DS)两种模式下支撑层掺杂不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浓度、不同支撑层厚度复合膜的性
学位
能源危机促使研究人员寻找新的能源资源和能源储存、转换系统,如:燃料电池和电解水技术等,但目前燃料电池和电解水氧电极反应缓慢,限制了它们的发展。氧还原反应以及氧析出反应都属于氧电极反应。由于它们反应过慢,所以凭借催化剂来提升反应速率。如今,铂(Pt)、铱(Ir)和钌(Ru)基催化剂广泛应用于氧还原反应和氧析出反应的催化,但它们都是贵金属,在稳定性、储量价格等方面很不友好,因此开发成本低廉、资源充足、
学位
污泥热解是一种具有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等优点的热处理方法。由于污泥自身的低挥发分、高灰分和低热值等不利于热化学处理的特点,常需加入另一种能量密度较高的有机质,实现能量补充,提升污泥热解效率。醋糟产量丰富、灰分低和热值高,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生物质燃料。但目前关于醋糟单独热解及污泥与醋糟共热解的研究尚无报道。  本文采用热重分析仪和真空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了污水污泥与醋糟共热解特性、反应动力学和产物产率
学位
氢能是一种清洁、可循环再生的二次能源,高效、安全、环保等优点使得氢能成为新时代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氨硼烷(NH_3BH_3,AB)作为储氢材料氢含量高达19.6wt%,且在室温下非常稳定。氨硼烷水解制氢可以在室温条件下进行,是一种安全、低耗、高效的方式,但高活性金属催化剂的研发是其高效产氢的关键之一。金属催化剂在制备和催化反应过程中团聚和脱落是其催化活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在本论文中,我们选取合适的催
学位
硼氢化钠水解制氢需要高活性的催化剂参与,贵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高,但其经济成本高、资源储量少,于是开发非贵金属催化剂显得非常重要。众多非贵金属催化剂中,钴基合金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高、资源储量丰富和成本低等优势而被广泛研究,但其存在稳定性差,易团聚等缺点。本论文从高稳定性的载体出发,用于负载钴基催化剂,提高其催化性能。采用细菌纤维素衍生碳、三聚氰胺海绵碳材料和稀土金属氧化物CeO_2为载体制备了BC
学位
正渗透(FO)技术因其能耗低及无需外压驱动等特点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目前,FO膜的水通量(Jv)与截盐率(R)的同步提升以及降低内浓差极化(ICP)等问题成为现实需求,而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膜材料本身。本课题选择氧化石墨烯(GO)对薄层复合正渗透(TFC-FO)膜进行掺杂改性,以期获得高渗透性能的氧化石墨烯薄层复合正渗透(GO-TFC-FO)膜。  纳米粒子的量子尺寸效应导致不同尺寸的GO的理化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