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97识别的神经丝蛋白在斑马鱼视网膜和脑发生过程中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m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斑马鱼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显微技术观察研究了斑马鱼视网膜和脑的发生,利用Western blot验证了哺乳类抗体RT97对斑马鱼视觉组织中神经丝蛋白的特异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神经丝蛋白在斑马鱼视网膜和脑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神经管前端间脑两侧向外突出,形成眼原基,随着胚胎发育,眼原基细胞不断增殖,眼原基不断扩大形成眼囊并向外伸展、旋转后外侧壁内陷形成视杯,视杯的内外层分别发育为神经视网膜和色素视网膜。至成体时,视网膜十层结构已分化完全;斑马鱼脑的发育从受精后12小时开始启动,之后逐渐经历前、中、后脑泡的分界,形成原始的三个细胞团,并最终由此分化为端脑、间脑、中脑和小脑的原基,随着神经细胞的不断迁入和分化,脑各个区域逐渐形成,脑功能随之完善。结果显示,斑马鱼视网膜和脑的发育模式基本符合脊椎动物的一般发生模式。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T97抗体对斑马鱼视觉组织中的神经丝蛋白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在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眼囊期若干细胞有弱的RT97阳性反应;至眼杯期,视杯的内层部分细胞(神经视网膜层)呈现稍强的RT97阳性反应;耳石形成期时神经视网膜外层细胞阳性增强;从眼球色素出现到出膜期,阳性细胞逐渐集中至视网膜睫状边缘带;出膜后四天,内网层呈弱的RT97阳性反应,视神经、视交叉及问脑处呈强的阳性反应;至成体,视神经纤维层及视神经呈强的阳性反应,内网层和外网层也有较弱的阳性反应。在脑发育过程中,受精后14小时,胚胎头部区域仅有极少数弱阳性细胞;受精后30-60小时,视顶盖的一些细胞胞体中有强的阳性反应,并逐渐集中,端脑、下丘脑、大脑脚盖、小脑、菱脑各脑区也有部分呈强阳性的细胞;受精后7天和15天时,小脑部分神经突起、大脑脚盖、端脑及菱脑的大部分纤维有阳性,处于间脑处的视束呈强阳性,15天的阳性反应明显强于7天;受精后1月,中脑顶盖的视边缘层和围室层、视束等处纤维呈很强的阳性;下丘脑、大脑脚盖、小脑等处纤维有较强的阳性。成体斑马鱼端脑皮层有标记为弱阳性的纤维,视顶盖边缘层、小脑及下丘脑纤维均呈很强的免疫阳性。结果提示:RT97识别的神经丝蛋白在斑马鱼不同发育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胚胎期神经丝可能通过参与细胞增殖与视网膜和脑早期的形态发生有关,出膜后幼体及成体内的表达可能与神经元轴突的生长有关。本实验将为阐明神经丝在神经系统早期形态发生中的作用及进一步揭示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发育的分子生物学机理提供生化和形态学方面的证据。
其他文献
现在我国的生活节奏非常快,经济压力大,当下的建筑行业也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和竞争,有的由于不负责任操作导致了建筑安全问题,这些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安全隐患,造成以上原因的
本文在计算模型采用分块非结构化六面体网格的基础上,利用雷诺平均N—S方程,标准k—ε紊流模型,结合SIMPLEC算法,数值模拟了旋流泵的内部流动,得到了旋流泵压力面、吸力面上的压力
目的研究结肠黑变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病理性色素的性质。方法全部病例作了临床资料分析及组织学观察;15例作了脂褐素、黑色素、含铁血黄素和胆色素染色;5例作了En Vosion法免
文中以研究分析基于神经网络的冗余机械臂运动学逆解相关知识为目的,通过构建专门的机械臂运动学方程,提出最佳柔顺性的相关法则,得到最优解,从而实现训练神经网络的目的,最
本文提出了用于换热器网络综合的改进的遗传/模拟退火算法.最优综合的模型基于本文第一部分所提出的通用解方法.所采用的遗传算法结合了模拟退火算法和爬山优化算法,同时引进
对绕30°攻角NACA 0015翼型的不可压缩加速流动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采用有限体积法计算了水道中4种不同加速度下绕翼型的非定常流动,最终稳定的流速都为100mm/s,对应雷诺数为
本文在简要介绍海湾核电厂控制设备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仪控设备的老化,发现了海湾核电站控制设备的技术和功能老化问题。建议通过更换物品、改装设备,按照国家标准化和三级
<正>一是以实为重——重实效重实绩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是推动人民银行系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是干
本文应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B3PW91方法,在lanl2dz基组水平上研究了飞灰中未燃尽炭表面对汞的微观吸附机理。建立了表征未燃尽炭的饱和簇模型,讨论了该簇模型在不同的情况
重金属污染是全球公认的对生物影响最大的重要污染物之一,生物如何应对重金属污染是环境生态学领域持续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经过近30多年的持续研究,初步揭示了生物应对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