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材料电磁共振及调控机理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karg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磁现象源于电磁波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自然界物质,我们可以操纵电磁波的各种特性,例如方向、强度和偏振等。然而,由自然界物质构建的一些传统光学元器件的性能和功能并不总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甚至是无法实现的。最重要的原因不是由于当前计算机水平或工艺技术达不到要求造成的,而是自然界物质电磁性质可选择的范围非常有限的原因所致。近年来,超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电磁特性可任意设计的人工光学材料,它不仅能够显著提升传统光学元器件性能的同时,而且会大大拓展元器件功能的可设计空间。本论文研究了超材料的电磁共振机理,并对其调控机理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通过Lorentz模型和Drude理论模型分析了自然界物质(介质、金属和掺杂半导体)电磁响应的机理及其介电特性;接着,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人工材料(超材料)的概念,并讨论了提取人工材料电磁特性参数的基本方法。(2)利用超材料弹簧振子模型研究了超材料的电磁特性,包括电磁共振波长和电磁共振响应强度特性。结果表明:超材料共振波长与自由电子在超材料单元结构中的有效行程有关,而电磁共振强度与单元结构中自由电子浓度以及由电磁波引起的电势差有关。通过仿真和实验研究总结了常见结构类型二维超材料的电磁共振特性,验证了超材料弹簧振子模型的正确性,并提出了一种二维半导体超材料。研究了开口谐振环这类典型结构超材料的电共振响应特性和磁共振响应特性,及其光学各向异性的性质。(3)对常用于研究三维超材料介电特性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推导。研究并探讨了三维颗粒型超材料和三维层状型超材料的介电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微米尺寸的偏振无关全半导体光路板光滤波片,还设计出了一种厚度仅为0.58μm的双超材料四分之一波片。(4)从调控机理的角度对现有报道的可调控型二维超材料进行了重新梳理和分类,并提出了一些性能优化方案以及一种新型的可调控型二维半导体超材料。除此以外,针对目前三维超材料电磁性能调控研究的空白,我们设计出了一种电可调控型三维层状型半导体超材料,并研究了其调控性能。结果表明:相比现有的电可调控型二维超材料,电可调控型三维层状型半导体超材料的性能更加优越。这些研究成果在为今后更深入研究超材料电磁共振机理提供基础的同时,也为二维超材料和三维超材料元器件的设计、制备、新功能开发以及性能优化提供了指导。
其他文献
通过实时定量PCR测定补体系统中主要补体因子的表达情况,探究了PLA-PEG(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在生物体内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向成年斑马鱼腹腔注射PLA-PEG溶液,同时向对照组注
运用离散元分析软件EDEM对1.7L,5L和25L3种型号的密炼机在不同转子间隙下的炭黑分散度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建立橡胶聚粒之间橡胶和炭黑颗粒之间黏弹性力学模型,模拟了混炼过
在弯道水流中,几何参数宽深比对水流的3维运动特性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小宽深比(〈5)河道广泛存在于山区及人工河道中,采用声速多普勒流速仪(ADV)对固定宽度不同宽深比(B/H分别为1.5,2.0,3
从MnCl<sub>2</sub>溶液在不同条件下电解制备出八个纤维态电解二氧化锰(FEMD)样品(No.1,No.2,No.4…N0.9),把这些样品和我国及日本制造的电解二氧化锰(EMD)分别制成R<sub>2</sub>0
以FeCl3&#183;6H2O、2-氨基-2-甲基-1-丙醇、水合肼为主要反应物,水热法制备Fe3O4纳米棒。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和振动磁强计(VSM)等表征手段进行表征,并
药学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药,通过揭示药物与人体及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以达到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调节人体生理机能、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因此,药学科学的研究范围就包括了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塞维勒的理发师》是世界著名喜剧之一。该剧之所以广受欢迎,其一是因为它反对封建压迫、宣扬了启蒙思想,符合资产阶级大革命发展的时代需求;其二是因为它运用了戏弄、误会
以室温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代替传统液体石蜡为粘合剂与石墨粉相混合制备了一种新型离子液体修饰碳糊电极(IL-CPE)。以制备的离子液体修饰碳糊电极(IL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高等药学院校(系)委员会第三届理事会暨第八届全国高等药学教育研讨会,于1998年8月13~16日在延边大学药学院召开。 来自全国35所高等医药院校(系)的54名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