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用地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载体,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外来人员的大量进驻,原有的城市规划用地不断向外快速扩张,在安徽省土地资源供需失衡和加快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以及皖北城镇群城市化的背景下,更加合理、高效的利用建设用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构建了安徽省建设用地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了2000-2014年安徽省建设用地实际使用的效益情况和变化趋势,客观分析了影响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提升的障碍因素,同时,进一步利用面板数据测算了建设用地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和采用灰色关联度探讨全省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因子,为将来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提高建言献策。本文以安徽省建设用地与经济增长二者关系为研究切入点,从第四章到第六章主要以实证分析为主,第四章从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方面选取了25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这一指标体系做相关实证和分析,以衡量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是否得以有效发挥。通过查找相关年鉴收集安徽省2000-2014年相关的指标数据,首先利用极差公式对初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使用变异系数法对三大准则层的25个指标权重给予客观赋值,最后利用综合指数模型对安徽省建设用地利用的三大准则层效益水平和综合效益水平进行测算。在此之后为找出阻碍建设用地效益提高的障碍因子,采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了25个指标和三大准则层的障碍度,得出了2000-2014年阻碍建设用地效益提高并排进前五位的障碍因子和障碍因子排进前五位的频数;第五章应用扩展的C-D函数模型估算各市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小;第六章根据灰色关联度模型研究安徽省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因素。根据以上实证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1)2000-2014年安徽省建设用地利用综合效益总体上呈稳步上升趋势,在2000-2004年缓慢增长,2005-2014年呈现快速上升。其中经济和社会效益呈上升态势,生态效益则缓慢降低;从三个子效益对建设用地综合效益的贡献水平来看,起先生态效益的贡献率要大于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经过一段时期发展,经济效益的贡献逐渐增至最大,社会效益居中,生态效益的贡献最弱;从各指标对安徽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影响的重要性来看,经济效益中的单位面积房地产利润影响最为显著,社会效益中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较显著,生态效益中的年造林面积影响显著,其它指标影响不太明显。(2)从准则层的障碍度看,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障碍度呈现下降态势,生态障碍度呈现上升态势,表现为前期经济水平是限制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提高的最主要因素,后期生态质量下降对综合效益的阻碍作用越加明显,从变化趋势上看,生态障碍逐渐超越经济障碍和社会障碍。在2009年,经济水平和生态障碍度变动剧烈,这与评价体系中各指标实际值变动有着密切的联系。(3)从指标因素的障碍度看,将来决定安徽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提高的经济障碍因子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单位面积房地产利润、地均财政收入、地均二三产业产值、地均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额、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障碍因子是二三产业从业人数、人口密度;而生态障碍因子主要为土地开发强度、年造林面积、耕地面积增加值。2.(1)对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估计结果分析可知,二三产业、资本、劳动以及建设用地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资本和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分别为:0.47、0.08,虽然建设用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低于资本弹性,但高于劳动弹性,说明建设用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可小觑。而不同城市建设用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差异显著,其贡献大小存在差别,说明安徽省不同城市对建设用地的依赖程度不尽相同。(2)从实证结果可知,经济发展程度与建设用地的投入未必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建设用地要素并不是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与城市资源优势、政策优惠、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技人文等因素密切相关。3.(1)2000-2014年,安徽省建设用地的面积以年5%的增长率向外扩张,而人均道路面积和城镇化率是影响建设用地扩张的两大主要因子,同时随着安徽省经济快速发展,非农业人口的涌入也将带来建设用地的扩张。(2)通过引入灰色关联度模型,可知: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因子并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利用关联度进行排序,能够更好地区分主要驱动因子和次要驱动因子,得出影响安徽省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因子首先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其次是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且这三项都与建设用地的扩张呈现出较强的关系。随着安徽省二三产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这几项驱动因子相互关联并将长期影响我省建设用地的变化。本文在结合以上实证分析给出相关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五方面提高建设用地效率促进安徽省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节约和集约建设用地的利用;对建设用地利用实行分区调控;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地量;控制建设用地供给量,严禁土地资源的浪费;注重建设用地开发过程中的生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