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News Reports on Chinese Food Safety Issue in American Mainstrea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jf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新闻有着以事实说话的特点。在信息高速公路迅速发展的今天,新闻是媒体传达信息、影响大众的重要手段。从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事件的报道上来看,新闻发挥了很重要的劝说和评价作用。近年来中国频繁发生食品安全问题。08年发生的三鹿三聚氰胺毒奶粉问题作为其中之一,引起了民众的恐慌和政府的重视。国内外媒体埘此进行了诸多报道。对于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美国的主流媒体如何关注、报道之中如何呈现意识形态,值得大家的关注和研究。
   在对新闻报道的研究中,批评话语分析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批评话语分析通过分析话语的语言特点以及话语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从而揭示语言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通过批评话语分析,读者可以发现和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而常被忽视的思想观念。
   本研究采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以费尔克劳夫提出的三维理论为框架,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话语分析工具,对所选取新闻报道的文本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美国两大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网站上有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闻报道。所选语料是2008年9月到2011年的4月期间围绕中国三聚氰胺毒奶粉这件具体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闻报道。研究过程分为描写、解读和解释这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从语言层面进行分析,运用了分析工具:及物性、转换以及词语分类;第二个步骤从新闻来源、转述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最后一个步骤从社会层面入手,从历史经济背景以及政治角度揭露新闻报道所隐含中的意识形态。
   本研究发现:(1)在新闻报道的语言中,物质过程在及物系统的六个过程中所占比例最大,语言过程取代心理过程在所有过程中名列第三;名物化现象和被动化现象在新闻中频繁出现;一些含意识形态的词汇被使用。(2)不确定的新闻来源比确定的多;间接引用新闻来源的情况比直接引用新闻来源的多。(3)一方面,美国倾向于把自己看作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是对其他国家发生的事指手画脚;另一方面,美国把中国不仅当作国际贸易的伙伴也当作对美国世界地位的威胁。因此美国持续关注中国事件,尤其是中国的丑闻,并经常性地表现出其对中国政府和社会的蔑视态度。这些在新闻报道中都有所体现。
   本研究试图通过多层次的分析来闸释新闻报道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一方面帮助读者透过语言现象看清新闻报道的本质,另一方面提高读者阅读新闻时的批评意识。
其他文献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会议
期刊
期刊
人是语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语言的使用必然反映特定的性别特征。长期以来,人们对两性话语研究存在极大的兴趣。性别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变量,已成为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研究范畴中的一个热点课题。以往关于性别语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层面,以及语言差异和语言歧视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性别语言不断扩大其在语言领域内的研究分析范围,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不断突破、更新。相对于西方研究界而言,我国
学位
大卫·赫伯特·劳伦斯作为英国著名的和世界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不仅在中短篇小说、故事,诗歌,而且在散文、翻译,剧作方面都很有造诣。《儿子与情人》,作为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半自传体的一部小说,在二十世纪的众多作品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与十九世纪早期的诸如维吉尼亚·伍尔夫,詹姆士·乔伊斯等作家不同,劳伦斯不再重视激进的创作技巧,转而进行新颖的创作,关注年轻主人公保罗的心理发展。  这篇论文试从拉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