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阐释学视阈下《易经》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_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经》思想玄妙精深,荟萃着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产生着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自17世纪在西方传播以来,吸引着无数的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诠释其中的奥秘和智慧。因此,在新世纪跨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下,《易经》的英译对促进中西交流和弘扬中国文化意义重大。然而,从国内外不同时期《易经》的英译状况来看,译本不仅风格迥异而且译文在不同程度上偏离甚至歪曲文本思想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需要以一种更加客观的视角重新审视当前译本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的翻译现象,以期发掘译本多样化的原因,揭示影响译文准确性的主要因素,探索《易经》重译规律和方法技巧。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即是阐释,理解行为渗透于整个阐释过程。同样,翻译也始终处于一种阐释过程——无论是阐释者(译者)还是阐释对象(文本),都始终存在于不断的历史嬗变之中,具有各自鲜明的“视域”。译者总是带着自身“视域”进入文本“视域”并试图达到视域融合,使得译文打上了各自时代的烙印。此外,“效果历史”原则要求译者结合自身的历史语境来阐释文本,以体现文本的时代价值。因此,伽达默尔阐释学揭示了文本意义的开放性,为译本多样化现象和文本重译提供了合理解释。  本文采用伽达默尔阐释学三大基本原则,即“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为理论框架,结合《易经》的三个英译本:理雅各译本(理本)、卫礼贤/贝恩斯译本(卫本)和汪榕培/任秀桦译本(汪本),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在内容、形式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和深入剖析。在宏观方面,着重分析了译者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翻译策略、翻译风格和翻译目的;在微观方面,针对译本在文本内涵、文化意象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翻译现象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阐释。  研究结果表明,《易经》三个译本的译者对文本意义的每一种阐释都是从各自历史境遇出发的有限理解。理雅各和卫礼贤出于明确的传教和教化目的,使得译本带有明显的宗教性和哲学性,同时译文在不同程度上也产生了偏离、甚至歪曲文本思想的现象。比较而言,汪榕培由于弘扬中国文化的立场,则更客观地看待文本,采用灵活的翻译方式使得译文巧妙地传达了《易经》精神,同时却也存在着某方面的误译以及文化意象缺失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本文旨在论证“翻译是有限度的阐释”这一论断,揭示翻译始终是一个在不断的阐释过程中竭力接近文本而逐步臻于完善的过程,进一步对《易经》这部伟大的经典著作提出“重译”的建议。
其他文献
Jennie Gerhardt是美国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编写的一部描写下层人生活疾苦的小说。该书于二十世纪初被引入中国,傅东华于1935年将其译为汉语,书名《真妮姑娘》;
本文以法国学者斯珀伯(Sperber)和英国学者威尔逊(Wilson)在1986年提出的关联理论为指导,讨论了其对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的启示。文章指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
动物牛和马都是人类的朋友,它们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休戚与共。在人类社会中,不同的文化各自产生了许多与牛和马相关的语言现象。“牛”、“马”原本只是用来指称这两种动
随着知识全球化的不断加强和信息时代的降临,翻译越来越表现出它的重要性。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翻译标准问题一直是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许多译界大师和翻译理论家各抒己见,提出过
词汇教学是英语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据估计,在英语词汇中同义词的比例可达到60%以上。能否根据不同环境及场合的需要,正确选择和运用同义词,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也是彰显其
拉尔夫·艾里森被誉为二战后美国最有影响的黑人作家之一。他唯一的一部巨作《无形人》一经出版即引起国内外评论界的高度关注。评论家从多种角度解读评价此小说,如小说的写
  本论文就真实世界、镜像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目的是要说明我们关于隐喻非对称性的分析、探讨都是在隐喻是镜像世界的一部分的前提下进行的。而接下来关于人类认知
习语是语言的高度浓缩,是语言发展的结晶。英语和汉语是世界上拥有使用者最多的两种语言,它们都拥有大量的习语。习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涵盖了大量的文化特征与文化背景,同时
在工程设计中需要大量使用标准件,而国内一些公司自行开发的国标库功能大都不够完善,不便使用.为此,我们详细分析了Toolbox的数据库结构,弄清了零件模型尺寸变量与数据库间的
潞安矿业集团位居太行山之巅峰,上党盆地之北翼,漳河之滨。这里,扬太行山脉之雄风,集漳河水之灵气,传承着先民的浩然大气。潞安——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在这片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