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碳纳米线传感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来源 :天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fyq2006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维多向编织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模量、低密度、耐冲击、抗疲劳且结构可设计等诸多优点,使其在现代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其内部会产生断裂、裂纹、纤维脱粘等不同类型的缺陷或损伤,可能引发一些严重的事故,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环境污染,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因此智能复合材料的研发及复合材料的结构健康监测显得尤为重要,而用于感知和监测的核心是传感器,因此基于三维编织复合材料传感器的织造工艺及传感特性的研究对结构健康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碳纳米线传感器因体积小、质量轻、导电性强、热稳定高且易于构建传感网络等优点,为智能材料及结构健康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本文从基于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碳纳米线传感器着手,重点研究了碳纳米线的应变传感性能,传感器优化配置,以及嵌入三维编织复合材料中的碳纳米线传感器的传感性能及其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监测及传感技术的重要性,综述了基于压阻效应的碳纳米线应变传感器在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监测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了碳纳米线的制备方法及其对力学性能和电气性能的影响以及碳纳米线传感器的选择。研究了碳纳米线的传感特性,分析了其机械性能(应力与应变)与电性能(电阻和应变灵敏系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碳纳米线电阻变化率与应变呈较好的线性相关性,非常适合于监测破坏极限应变远小于其应变(碳纳米线的破坏应变均值10.0%,最小值为2.5%)的复合材料应用,作为压阻效应应变传感器可通过电阻变化率来感测应变,此外,碳纳米线显示从1.27至2.15范围的应变灵敏系数,平均值约为1.90,其与传统应变监测获得的值相当,这使其成为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监测传感器的良好候选。其次,介绍了碳纳米线嵌入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编织技术及固化成型工艺,采用三维五向四步法以轴纱方式将碳纳米线嵌入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研制了试验试件。之后,对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中碳纳米线传感器的优化配置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碳纳米线传感网络应力信号监测率最大化的传感器优化配置准则,并进行了基于遗传算法的传感器优化配置实现。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三维编织复合材料试件的碳纳米线应变传感实验系统,研究了基于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碳纳米线传感器的单调拉伸和循环加载拉伸应变传感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碳纳米线的嵌入不影响也不会降低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其次,在不同递增的循环加载卸载阶段,试件在单调拉伸和循环加载卸载拉伸(渐进损伤累计PDA)情况下,碳纳米线传感器电阻变化率与材料应变表现出较好的线性相关性,并可通过电阻应变相关系数CRS来描述应变传感方程,分析碳纳米线作为传感器嵌入三维编织复合材料进行损伤检测的量化关系;最后碳纳米线传感器的残余电阻可归因于试件的损伤或累积损伤所致,可用于检测结构本身发生的故障或在服役期间产生的过载损伤。此研究为基于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监测的碳纳米线传感器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山谷体”是宋调的典型,因其将宋诗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对山谷体的一种界定。
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配电网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它使城市居民生活得到保障。配网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在我国城市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与规划。因此,要提高城市配
<正>起亚汽车澳大利亚分公司正在考虑采用最佳战略为汽车引入可替代动力技术。该公司负责人已经宣布,倾向于采取氢燃料电池技术。作为该公司的母公司,韩国汽车制造商现代企业
<正> 敦煌航空港位于敦煌东15公里,莫高窟北12公里。地处戈壁滩,自然条件恶劣,夏季阳光辐射强度大、干旱炎热,冬春严寒风沙较大。敦煌是汉唐以来古丝绸之路上沟通印度、希腊
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把唤醒教育的理念引入中学古诗文教学,利用文本蕴含的文化和审美因素,从语言文字层、主题意蕴层、审美体验层三个层面
轨道交通工程是一项建设规模大、工期长、投资多、社会效益倍受关注的民生工程。宁波轨道交通地下结构主要位于软土地层中,沿线地上穿越多个繁华商业区,地下管线密集,施工引
目的:观察经穴推拿配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对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0例,A组采用经
硼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但在柑橘产区,缺硼问题日益严重,对柑橘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其主栽砧木枳,缺硼胁迫下,根尖畸形坏死是典型症状。因此,通过解剖
在这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对配网故障进行分析,并且优化相关的定位技术,促进定位技术向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从而缩短工作人员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