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沉积Ni—xAl—yTi复合沉积层组织结构及性能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iaaa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具有良好的耐腐蚀、耐磨损及抗高温氧化等性能,复合电沉积技术制备的三元镍基复合沉积层被广泛探索与研究。三元镍基复合沉积层的组织结构对其性能表现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研究三元镍基复合沉积层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本文利用复合电沉积技术,把微米Al/Ti颗粒共沉积到镍沉积层中,制备了Ni—xAl—yTi三元复合沉积层,研究了电沉积参数、Al/Ti混合颗粒浓度及Al/Ti颗粒比例对三元复合沉积层组织结构、内应力及性能表现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技术,对Ni—x Al—yTi复合沉积层的组织结构与内应力的形成机制与变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利用Rietveld全谱拟合分析方法,研究了电沉积工艺对Ni—x Al—yTi复合沉积层晶粒大小与织构的影响。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与XRD实测极图验证了Rietveld全谱拟合方法的准确性。随着电流密度的降低、Al/Ti混合颗粒浓度的升高及Al/Ti颗粒比例的降低,Ni—xAl—yTi复合沉积层的晶粒尺寸减小,[200]丝织构逐渐消失。Al/Ti颗粒的加入对Ni—xAl—yTi复合沉积层组织结构的演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利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HR-TEM),研究了Al、Ti两种颗粒与镍基体晶粒界面的状况。发现,Al颗粒表面覆盖了一层氧化铝非晶层,使得Al颗粒周围的镍基晶粒以“包覆生长”机制包覆Al颗粒生长,而镍基晶粒以“直接生长”机制在Ti颗粒表面形核长大。镍基晶粒不同的生长机制使得Al、Ti两种颗粒对Ni—xAl—yTi复合沉积层组织结构的影响不同。相对Al颗粒而言,Ti颗粒对Ni—xAl—yTi复合沉积层的织构、晶粒大小及微观应变有更强烈的制约作用。本文利用改进的X射线应力分析方法,研究了Ni—x Al—yTi复合沉积层内应力随电流密度、Al/Ti混合颗粒浓度及Al/Ti颗粒比例的变化。研究发现,随着电流密度的减小(在100 g/L、Al/Ti=1/1下)与Al/Ti混合颗粒含量的增加(在5 A/dm2、Al/Ti=1/1下),复合沉积层的表层内应力由负应力转变为正应力,且应力值逐渐增加;随着Al/Ti比例的降低(在1 A/dm2、200 g/L下),复合沉积层的表层内应力均为正应力,且应力值逐渐增加。在沉积生长过程中,Ni—x Al—yTi复合沉积层的内应力由负应力向正应力逐渐转变,且应力值逐渐增加。利用HR-TEM发现,Ti颗粒引起了周围镍基晶粒较大的内应力,产生了较多的镍孪晶组织,而Al颗粒周围的镍基晶粒具有较小的内应力。研究了电沉积工艺对Ni—xAl—yTi复合沉积层的表面硬度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电流密度的减小、Al/Ti混合颗粒浓度的增加及Al/Ti颗粒比例的降低都促进了Ni—x Al—yTi复合沉积层硬度的提高。纯镍沉积层的表面硬度在211.7 HV0.025左右,而颗粒含量较高的Ni—xAl—yTi复合沉积层(在1 A/dm2、100 g/L、Al/Ti=1/1,5 A/dm2、200 g/L、Al/Ti=1/1与1 A/dm2、200 g/L下)的表面硬度可达400 HV0.025以上(在Al/Ti=0/1、1 A/dm2、200 g/L下,复合沉积层硬度高达521.4 HV0.025)。纯镍沉积层的耐腐蚀性能较差,容易发生局部腐蚀,而Al/Ti颗粒的加入提高了Ni—xAl—y Ti复合沉积层的耐腐蚀性能。在低电流密度、100 g/L、Al/Ti=1/1,5 A/dm2、200 g/L、Al/Ti=1/1与1 A/dm2、200 g/L下,Ni—xAl—yTi复合沉积层的腐蚀电流密度相对纯镍沉积层都能够降低一个数量级。复合沉积层耐腐蚀性能的提高,主要是因为Al、Ti颗粒的加入与复合沉积层组织结构的转变。颗粒加入与组织结构转变能够改变沉积层腐蚀过程,抑制局部腐蚀,从而提高耐腐蚀性能。
其他文献
随着超快激光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飞秒以及阿秒激光脉冲与物质相互作用已经成为人类探索物质微观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重要手段。利用这些激光脉冲的超快特性,人们能够对原子分子尺度上的超快运动过程进行直接观测和操控。超短强激光脉冲与原子分子的作用进入了全新的非线性区域,实验上发现了许多新奇的物理现象,如阈上电离,非次序双电离,高次谐波的产生,以及分子的阈上解离等。对这些新奇现象的不断探索推动着强场物理的蓬勃发
NIH(National Instituents of Health)shift是酶催化苯环上羟基化反应时引起的一种基团分子内迁移的现象,该现象在哺乳动物的疾病、药物代谢、抗生素合成以及芳香化合物的降解中均有发现。可以发生NIH shift的基团包括氢原子、卤素、乙酸、烷基以及羧基等。其中,氢原子和乙酸基团的迁移是由单个加氧酶催化完成,并有相关基因和酶学的报道,但其它基团包括羧基等的机理尚未阐明。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被提出以来,暗物质的存在已经被许多天文学观测和宇宙学研究所证实。在目前的宇宙学标准模型中,暗物质约占整个宇宙组成的26%,然而人们对于它的本性仍然知之甚少。在众多来自理论模型的候选者中,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被认为是最可能的暗物质粒子,因其从早期宇宙热平衡中退耦出来之后的残余密度恰好与现在的暗物质丰度
生理性的DNA磷硫酰化修饰(DNA phosphorothioations,PT)是指细菌DNA磷酸骨架上的一个非桥接氧原子被硫原子所取代,具有修饰频率低,立体选择性等特征。本研究主要针对磷硫酰化DNA的抗氧化功能和结构特性进行研究。这种“原位”DNA化学修饰赋予了硫修饰阳性细菌直接清除氧化剂的能力,从而增强了生物抗逆性的生物学功能。但是,在机制方面上仍有若干问题尚未解决:1,磷硫酰化修饰在细菌体
足够多的天文学和宇宙学观测证据表明,我们的宇宙充盈着不发光的暗物质,而为了从粒子物理的角度解释其起源和属性,对超出标准模型新物理的研究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而其中暗物质候选者的性质也各不相同。令人感兴趣的是,如果我们从对暗物质粒子的建模本身出发,以尽可能最小的成本去寻求标准模型的扩展,那么这些模型便有望被系统化地归纳到一类最小暗物质模型的框架中,它通过增添额外的SU(2)L单态或多重态来扩充标准模型
立柱波浪爬升是大型海洋结构物设计、运营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半潜式平台、TLP平台和Spar平台等立柱尺度较大的海洋平台在与波浪相互作用时具有较为显著的非线性特征,除波浪绕射、辐射效应叠加引起的立柱周围波面升高外,还经常出现波浪沿立柱表面形成射流,从而增加下甲板砰击甚至甲板上浪的风险,威胁到海洋平台的安全。近年来,恶劣海况下严重的波浪爬升导致的设备损坏甚至安全事故屡有发生,引起了工业界和学术界对立
减反射结构(ARSs)能显著抑制光的反射,从而增强光的吸收和透射。目前太阳能电池、光学显示器和光学检测等光学器件极速发展,其日益增长的需求亟需在加速研究具有宽谱、全向减反性能的微纳光学结构。而已有的减反射微纳结构往往多仅针对狭窄波段或固定入射角度,难以满足性能的要求。反观自然生物,多种经亿万年进化而成的生物减反微纳结构能为现今的减反射结构研究设计带来启发。目前,仿生模板合成制备法是复制生物精细微纳
Er3+具有独特的发光波段(4I13/2→4I15/2转移对应1535 nm),其掺杂近红外发光材料在通讯、军事和环境探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在Er3+掺杂的固体中设计各种缺陷可以有效提高Er3+离子的溶解度从而提高材料的发光强度、发光效率及发光寿命等性能。目前优良的红外发光材料的发光都是通过高能近红外(980 nm左右)激光器激发而产生,这种近红外激发波长容易受外界温度干扰从而导致发射波随之波动。
异质形核行为广泛存在于实际生产中,如金属构件的铸造、焊接等过程。这是由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金属熔体内部不可避免的含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分布不均匀的异质相,如氧化物、金属间化合物和其它高熔点质点(或颗粒)。异质相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金属熔体凝固过程的形核和生长行为,决定凝固组织分布,进而影响材料的性能。而熔体结构演化作为金属凝固的前驱体,决定着金属凝固的形成和发展方向。因此,为了探索铁熔体的形核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