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哲学思想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qi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以来,随着道教、佛教的兴盛,儒学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挑战,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质疑,特别是佛教的盛行,以其缜密的逻辑性和辩证性对儒家思想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周敦颐及其以后的宋明学者在理论上都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沟通天与人的联系,由此给予传统儒学的“性与天道”思想以新解,为儒家思想提供外在的支撑。
  周敦颐前,许多儒家学者为恢复儒家道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都没有为儒学的发展找到新的出路。发展到宋代,学者们认识到要回应佛、老的冲击,重建儒家道统,一方面要充分吸收佛、老思想,弥补儒家思想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对天道思想的认识;另一方面,要重返儒家原典,给传统儒家思想以新解。
  北宋时期是儒学承前启后发展的关键时期,时处北宋时期的周敦颐,一方面出入佛、老,参禅悟道,充分吸收佛、老思想,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思想,尤其是对《周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建立起儒家的宇宙本体论;用儒家传统哲学范畴“诚”贯通天道、人道,论证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得出“圣可学”结论的条件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修养方案,为人们成圣、成贤提供了依据。同时,为后来的儒家学者提出了一系列哲学命题,开启了蔚为壮观的儒学的新篇章,由此,周敦颐被尊为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位列“北宋五子”之首。
  论文共分七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包括周敦颐思想研究综述以及对周敦颐思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周敦颐思想研究的意义。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周敦颐思想的哲学渊源。“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点之一,宋以前,儒家学者多是关心“治国、平天下”问题,可以称为治世儒学,发展到宋代,学者们由重“外王”转为重“内圣”,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处于这一时期的周敦颐,一方面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充分吸收儒家传统思想的丰富资源,尤其是儒家经典中的《周易》思想,为儒学的发展开出了新路。
  第三部分主要阐述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整体宇宙观。周敦颐融合儒、道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哲学范畴。宇宙力物都是由“无极而太极”产生的,同时“无极而太极”内在于万事万物中,是万物之所以为万物的根据,即“无极而太极”不仅是产生万物的本源,同时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本体论依据,也就是说是一个生成论意义上的本体论范畴。
  第四部分主要阐述周敦颐心性本体论思想。周敦颐继承传统的儒家哲学范畴“诚”,通过《周易》《中庸》互训的方式,以“诚”贯通天道、人道,实现了儒家天道、性命之贯通。“诚”是作为宇宙万物本体的“无极而太极”在人之体现,人都禀受了纯粹至善的“诚”性,但同时,由于人与外物的接触,“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人性又表现为“刚柔善恶中”五性。与宇宙本体论思想相联系,周敦颐对人性问题给出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对人性的二分法认识,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儒家学者的一个难题:人性本善,何以会出现恶?
  第五部分主要阐述周敦颐的修养功夫论。由于人都禀受了纯粹至善的本然之性,因此,周敦颐得出“圣可学”的结论,大大鼓舞了世人成圣、成贤的信心,圣人与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圣人可以祛除私欲,使纯粹至善的本然之性得到完全体现,故普通人要达到圣人之境即“诚”境,关键在于变化气质,由此,周敦颐提出“无欲主静”的修养功夫论,开启了儒家重“内圣”的先河。
  第六部分主要阐述周敦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周敦颐之所以被尊为理学的开山鼻祖,一方面在于他开启了儒学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而另一方面在于胡宏、朱熹、张栻等学者的推崇,尤其是朱熹、张栻对洛学、濂学关系的考辩,对周敦颐哲学著作《太极图说》《通书》思想的挖掘,最终确立了周敦颐宋明理学开山的学术地位。
  第七部分是结语。简要总结了周敦颐的治学经验及其对今天学人的启发意义。周敦颐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佛、老思想,回应了佛、老思想的挑战,重建儒家道统,体现出一个儒者对儒家命运发展的深切关怀。
其他文献
海德格尔通过《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为其此在形而上学辩护时,紧紧抓住“人的有限性问题”,一再强调康德是在为人的此在的形而上学做奠基工作,而“实现”这种形而上学之任务的关键是要揭示人的问题与存在问题之间的关联。那么,海德格尔是如何在“人的问题”与“存在问题”的关联上进行思考的?“人的有限性问题”是如何发展为此在形而上学或此在现象学的?海德格尔是如何走向《存在与时间》的?要弄清楚这些海学研究的焦点问题,
学位
佛教自汉魏传入中国之后与我国两千多年的文化不断碰撞融合,隋唐之时才得以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不乏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佛者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正是他们通过对一部部佛经的理解、消化和阐发,历史上才能出现诸多经疏。经疏作为吸收印度佛典思想的见证,又得到中国文化的充实,是研究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资料。《金光明经玄义》作为诸多经疏中的其中之一,是从圆教义理阐发《金光明经》之经题义涵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学位
本文以鲍德里亚“消费异化”为主题,研究消费异化理论的内涵和溯源,回应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批评,探讨人们如何在消费社会中从迷失自我回归到理性自我。文章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消费异化”的概念内涵及其由来,梳理了消费异化概念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演进。第二部分对“消费社会”现象的产生进行分析,着重阐述当下消费社会中时间和空间的异化,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中解读“消费社会”现象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第
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自克罗茨纳赫笔记时期,“联合体”概念就出现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并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由于文本的翻译问题以及教义体系的理解框架影响,“联合体”概念并未得到充分的研究。  国内的研究集中在将“自由人联合体”作为共产主义理想的阐发和解释上。“联合体”的概念仅仅作为一个目的性的概念被理解,必然失去了自身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致性和丰富内涵。不考察马克思语境中的“联合体”
马克思在攻读博士学位时十分关注自我意识和宗教批判。伊壁鸠鲁作为古希腊时期撼动古典哲学的哲人,他的“陕乐哲学”和反宗教精神以及原子论中自我意识的火花启发了青年马克思。因此面对普鲁塔克对伊壁鸠鲁的指责和批评,马克思做出了相应的反驳。本文以《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以下简称《笔记》)和《博士论文》为主要文本依托,再结合伊壁鸠鲁和普鲁塔克的相关文献来对比研究马克思与普鲁塔克的思想分歧。  第一章为导论,
自2002年《英雄》问世以来,国产大片即成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上最受关注的对象之一。在连续走过的六年里,国产大片虽然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美学上却遭到了老百姓和业内人士的诸多批评,并由此引出众声喧哗的文化现象。本文旨在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结合当下国产大片的创作实践,指出其审美趋向与不足之处,并对此做出文化上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国产大片的审美出路。论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
学位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都重视人生,渴求长寿,企望不死。在这种渴望的促使下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不死传说和长寿修养之方,神仙传记集《列仙传》就是对此的一个很好总结。《列仙传》作于东汉,它总共收集整理了从上古到东汉的七十位仙人的传记,每篇传记都集中描述一个仙人的长生成仙经历。在《列仙传》的启发下,东晋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葛洪也作了一部神仙传记集——《神仙传》。《神仙传》与《列仙传》形式基本相同,但是内容上却相
学位
技术同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技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影响生活世界。技术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的系统,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交通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历史上来看,城市交通工具的发展直接同城市发展相关。当人们出行主要靠步行时,城市的规模限定在步行45分钟的范围内(4-6km);工业革命之后,随着技术的进步,轨道交通出现,城市的规模逐步扩大;而汽车出现后更是对
学位
信息科技日新月异,媒体已突破传统的束缚,朝向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尤其是继平面媒体和镜头媒体之后,网络作为新的媒介传播方式迅速发展与流行,促使近代新闻事业日益蓬勃。但是,就如马克思理论所主张的,权利与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与责任是并存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新闻自由亦是如此,一方面它是人类追求的重要价值,从古至今,新闻自由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众多学者和民众所追求与极其珍
学位
人们之间的平等关系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古今贤者对于平等关系都有自己的理解。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对于平等思想的认识、理解与实践有着与众不同着眼点。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从青年一直到逝世,毛泽东都在探索自己的平等思想并尽力实现自己所期望的平等目标。  毛泽东平等思想有其自身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借鉴,毛泽东本人在中国历史上作为多重身份的交织,有其独特的一面。文章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毛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