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Markedness on the Ditransitive Construction Transfer in Chinese-English Int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jiay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语迁移是中介语研究的核心和主体,母语迁移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自此至今涌现出不同的观点和理论流派。随着交叉学科的迅速发展,结合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该研究不断涌现出生机与活力,研究者对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的重要性达成共识。母语迁移制约因素及其如何影响二语习得成为众多语言学家所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利用标记性解释二语习得中的迁移现象,是迁移理论中揭示迁移发生条件的重要研究方法。双及物结构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一直是各个语言学流派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且也是二语学习者容易犯错误的结构之一。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结构理论,普遍语法理论分析双及物结构的生成问题与句法研究,以及英汉双及物结构的对比研究,但很少有从语言迁移的角度来研究双及物结构。然而二语习得研究的意义在于指导实际习得与教学实践,从语言迁移角度分析双及物结构的习得情况,探讨双及物结构错误的产生原因,必然会对外语学习与外语教学产生实际指导意义,有利于中介语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母语迁移研究先后经历了行为主义,普遍语法以及认知主义三个发展阶段。从60年代开始,随着对比分析理论的落伍,母语迁移的研究也受到了质疑。进入70年代后期至80、90年代,随着实证研究不断发展以及认知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母语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重新受到重视,而且得到了更全面深刻的研究。母语迁移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语用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标记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为揭示母语迁移现象的本质开辟了新的领域。语言标记理论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标记理论最早由布拉格学派用来分析单一语言中的语音,语素和语义系统;第二,上世纪中叶时,Greenberg等学者把该理论拓展到跨语言的研究中,对各国语言进行了类型划分,从而形成了语言学界的类型学;第三,1977年,Eckman提出Markedness DifferentialHypothesis,并且提出标记性的等级性,摆脱了二分法的桎梏,自此,标记理论便开始活跃在二语习得的舞台上;第四,Kellerman(1977)指出了Eckman研究的不足,展开了别开生面的心理认知标记性研究。Kellerman提出用心理典型性来预测迁移的发生。由于Kellerman自身的不足以及标记性定义的模糊性,从心理认知标记性角度研究迁移的成果非常有限。Kellerman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点不足:忽视了语言水平的作用;只重视母语标记性对迁移的影响,但忽视了目的语标记性的作用;忽视了认知标记性与实际迁移的关系。
   针对这些不足,本研究试图通过实证研究证实Kellerman研究的可行性,并且弥补其理论的不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标记理论。实验对象分为三组,分别为青岛九中高一学生45名(低水平组);中国海洋大学英语专业大二学生34名(中等水平组);中国海洋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硕士研究生30名(高等水平组)。整个实验包括两项任务:翻译与调查问卷。剔除不合格的问卷之后,为了统计方便,作者分别从每组抽取了30份问卷。本文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利用SPSS16.0,EXCEL等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
   通过实验分析和统计结果,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四个结论:
   1.语言水平与学习者对英语标记性的判断,语言距离,可迁移性,以及实际迁移量紧密相关,但是与学习者对汉语标记性的判断不相关。
   2.学习者对英语、汉语双及物结构心理典型性的判断与可迁移性的判断紧密相关。
   3.学习者对英语、汉语双及物结构心理类型的判断明显作用于可迁移性的判断。
   4.可迁移性对实际迁移有预测作用,两者紧密相关。
   通过实验结果,本文进一步阐述了该研究对母语迁移理论,标记理论,二语习得理论以及英语教学实践的意义,同时提出了该研究的局限性,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其他文献
期刊
报纸
期刊
期刊
报纸
期刊
期刊
报纸
期刊
口译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口译中的美在实践中每时每刻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世界学术范围内跨学科研究的日益繁荣,特别是翻译和美学的交叉互动,却很少有人将口译和美学结合起来。这两个学科的融合将是一种全新的研究趋势,不仅会启发专家学者及口译学习者从另一个新的角度对这项高要求的实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更会像一座灯塔为国际交流领域涉及到的口译活动指明方向。  最早的口译研究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