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次报道了由Alternaria gypsophilae万寿菊链格孢叶斑病在吉林省东部地区的发生。 详细描述了该病的症状:叶、茎、花上形成褐色、紫褐色、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病斑中央灰白色或黄白色,严重时,病斑颜色加深、连接成片,叶片干枯,茎部坏死。 从万寿菊植株的不同发病部位分离到三个致病菌株,病菌的分生孢子梗直或向一侧略弯曲,褐色,具分隔,有2—3个明显的孢痕。分生孢子倒棍棒形、长椭圆形,褐色、初期无色、后期加深,变为紫褐色,横隔1—9个、纵隔0—9个,大小为17.6~136.4×8.8~26.4um,喙4.4~43.4um,与Alternaria属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照,将其鉴定为Alternaria gypsophilae(石竹链格孢)。 该病原菌是中国植物真菌病害新记录种,在国际上也是首次报道万寿菊是该病原菌的自然寄主。 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该菌可以很好地利用蔗糖、麦芽糖,对山梨醇、葡萄糖、果糖利用较好,甘露醇利用最差。在蔗糖和甘露醇上可以很好的产孢,其它碳源产孢力低。氮源以硝酸钾利用力最强,产孢量相对较多,其它则差。病菌在18℃—32℃,pH 5.03—7.62条件下均良好生长且能产孢,以26℃—28℃,pH 6.27—7.00为最适生长及产孢条件。在胡萝卜汁琼脂培养基(CJA)、Hayduk培养基(Hay)、10%马铃薯蔗糖琼脂万寿菊植株煎汁培养基(10%PSA)上菌丝棉絮状致密,气生菌丝丰富,生长迅速,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上产孢量最多,CJA次之,燕麦琼脂培养基(OMA)、胡萝卜琼脂培养基(CA)最差。光照对病原菌的生长影响不大,但可影响其产孢,自然光照较白炽灯对病原菌产孢又有促进作用。5℃—30℃均可萌发,以20℃—25℃最适,低于5℃或高于30℃不利于萌发,水滴中孢子最易萌发,即使相对湿度(RH)达100%萌发率仅是水滴中的45%左右,RH在75%以下几乎不能萌发。 该病病原菌除可侵染万寿菊外,人工接种还可侵染孔雀草、番茄。 首次较系统地研究了万寿菊链格孢叶斑病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在田间及室内的病残体上病原菌均可越冬成为田间初侵染源,且是主要的侵染源,种子带菌次之。病原菌的侵入途径为自然孔口或直接侵入,通过伤口也可侵入,但对病害扩展影响不 大。病害的发生流行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湿度越大越有利于发 病,湿度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导因素。氮肥水平提高,发病加重,说明氮肥对病害 的发生有促进作用;钾肥水平提高,病指相应下降,植株抗病力增强,但高钾对减轻 病害作用不明显;轮作可以降低发病。 经室内药剂筛选,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筛选及复配出扑海因、扑菌特等几种较理 想的药剂,防效均在70%以上。 根据发病规律的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病害综合防治措施:()选育利用抗 病品种,无病田留种。门)播种前用 0.1O的A咧Os浸种 30 min和 52℃温汤浸种 10 min, 清水洗净后催芽播种。()清除田间病残体,因田间病残体是该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来 源,秋后及时清除病残体,进行轮作或深翻,可以压低田间初侵染来源,尽量将病害 控制在最低为害水平。(4)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避免田间湿度过大;N、P、K 配合施用,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5)药剂防治:苗期一 旦发病及时药剂保护,以免带菌移栽入大田;大田发病时可用药剂有:50%扑海因可 湿性粉剂(Wp)乃0倍液门50 X)、SO%新万生Wp 500 X、54%才菌特Wp 500 X、53% 多菌清 Wp 500 X,间隔 7—10天施药一次,视病情连施 2—3次。有条件的可以在 7 月20日前后发病初期开始施药,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