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爱与死主题研究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w3c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于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85年以第一部专门描写爱情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再次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这部小说是马尔克斯最得意的作品,是在他看来唯一一部可以与《百年孤独》相媲美的作品,堪称另一种意义上的“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一位爱与死的思考者,爱本能与死本能作为“生存美学”在生命中存在,这种存在使生命价值在爱与死的对立统一中实现。本文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阐述马尔克斯其人其作以及研究综述。马尔克斯的“死亡之笔”叙写拉丁美洲的孤独,而“爱之笔”叙写自己的情感体验,为拉丁美洲人找到生命的出口。“爱与死”主题是马尔克斯对生命的关注。研究史上对这一主题没有系统性论述,只有片面性的分析。第二部分着重探讨马尔克斯爱与死主题的内涵。爱与死的文学主题表现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以及《圣经》创作,几千年发展中,经过西方小说文学的流变,已有长久的历史可寻。这一主题发展的历程中,马尔克斯爱与死主题在众多作品中的独特性体现在他的爱与死在广度和深度上全面地体现着这部爱情大全,他的爱与死经历着爱意的死亡和肉体的死亡以及忍受着孤独和老去的威胁。这部作品跨度很大,囊括了生命的历程。第三部分分析了马尔克斯爱与死主题的成因。拉丁美洲地区文化和拉丁美洲人独特的情感认知给予了作家特有的主题表达方式。作家本人的创作和生活积淀也影响着爱与死的主题表现。第四部分探究了马尔克斯爱与死主题的表现形式。着重说明爱与死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中,爱本能是肯定的建设性力量,代表生命的延续。死本能是毁灭的力量,代表生命的消亡。然而,爱与死的辩证归于精神的美好追求,有爱的存在,死亡的恐惧和老去的威胁有了美好的归宿。第五部分爱与死主题的审美价值中。爱与死的表现形式让读者从主题中获得审美快感,爱与死作为精神和生命的救赎让复活成为可能。个体的存在被赋予新的价值,“爱与死”主题是对人的关注,是对人的本能、感性和身体的颂扬,是人类的“生存美学”。它的审美价值就在于个体性的确立。马尔克斯本人只承认自己是现实主义的作家。这部作品以拉丁美洲为背景,展现的爱与死也是很独特的。他以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拓展着爱与死的广度和深度。研究这部作品的主题,为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马尔克斯的创作主旨和拉丁美洲人民对情感和生命的看法是有益的。愿作为读者的我们从《霍乱时期的爱情》中透过爱与死的诠释获得生命的价值领悟。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了解侯马市路西小学部分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导致近视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乒乓球练习干预对改善近视儿童视力的效果,找出适合改善近视儿童视力的运动干预方式并进行推广
作为明代第二大辞赋家,李梦阳的辞赋创作对明代辞赋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学界对此尚无专题研究,学位论文阙如。因此,本文不揣浅陋,对李梦阳的辞赋首次进行了辑录和校点,并展
现代社会网络舆论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多元性、虚拟性、速成性、情绪性等特征对政府执政能力提出挑战。政府在有效回应网络舆论中要做到维护公众表达自由、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
:采用动物实验研究法 ,对促性腺素释放激素受体 (GnRH -R)在大鼠递增负荷训练中的表达及与性激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长期大强度负荷使Ta组大鼠垂体GnRH -R表达明显低
从协同学理论视角,剖析高校开展协同创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主要思路和关键制约点,指出高校应牵头构建政校企"三螺旋"协同创业教育机制,建设高校协同创业中心,搭建技术创新、产
何景明现存22篇辞赋作品,集中收录在《何大复集》中,就何景明辞赋作品的思想内容来看,主要分为:讽喻时弊的时事赋、畅言慨叹的抒怀赋、送别唱和的酬赠赋以及托物言志的咏物赋四大
阐述了编制移民安置规划的重要性和进行移民安置规划设计不同阶段的深度要求。随着水利水电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已逐渐认识到系统的移民安置规划对工程建设和社会稳定的
本文以情景教学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为基础,结合二语习得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情景认知学习理论与外语的学习动机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观察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具
“诗魔”洛夫作为当代著名的诗人,他所写的诗歌时刻关注人的生存境况、关注人的价值。具有“硬性”、“血性”,引起了评论界对他的关注。尤其是洛夫的《石室之死亡》引发了研究
为了保证微处理器芯片中串口传输数据内容的正确性,除了串口自带的奇偶校验外。采用信道编码也可以保证串口数据准确无误的传输。文中对应用较多奇偶校验CRC一8以及汉明纠错